贾兰坡的故事 贾兰坡与五台山故事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贾兰坡没有到过五台山.但是一说到五台山,我就会自然而然想起这位受人尊敬的考古大家. 贾兰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与古人类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及冰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1908年生,1931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的发掘工作.1935年接替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主持的周口店发掘

贾兰坡没有到过五台山。但是一说到五台山,我就会自然而然想起这位受人尊敬的考古大家。 贾兰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与古人类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及冰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贾兰坡先生1908年生,1931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的发掘工作。

1935年接替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主持的周口店发掘工作,随后于1936年11月发现举世瞩目的三个猿人头骨,并确定为“中国猿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主持山西丁村遗址发掘;1959年主持山西匼河遗址发掘;六十和七十年代主持山西西侯度、峙峪和许家窑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这一系列的发掘和研究,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

他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发表的专著与论文共三百余种。 我第一次见到贾兰坡先生是1984年年底在晋祠宾馆召开的山西省考古学会成立暨首届年会上。我作为忻州考古学会会员参加会议并代表忻州会员上台宣读我的论文《汾河上游新石器遗址调查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和指导。

尤其是贾兰坡先生,提的意见既中肯又深刻。贾老对山西的旧石器考古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对汾河流域的古人类遗迹特别关注,我的论文正是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我所率的普查队在静乐县汾河两岸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报告。

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贾老身体健康,红光满面,一头银丝,颇具大家风范。随其参会的有其两位得意弟子,一位是贾老六十年代的研究生、现在古脊所工作的卫奇,一位是刚考上贾老的在读研究生董祝安。

 会议期间,我向贾老请教了两个问题:一是文物普查中在静乐县汾河西岸发现的“石球”不知真假;二是普查中在五台山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不敢确定。

贾老说:石球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工具,汾河上游的静乐县在五十年代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文物工作站的王择义先生就在汾河西岸的凤程山发现许多旧石器。你们这次文物普查又在汾河两岸发现许多新石器遗址,按常理河流两岸是人类首选的居住地,且汾河下游的“丁村人”就有石球,发现石球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你们发现的石球看上去不像人工打制的工具,这是其一;其二,石球的地层不明,所以还需要回到研究所做石球切片岩石鉴定分析,让小董帮助你解决吧。

最后的结论正如贾老所言,我们发现的石球确实不是人类石器,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但贾老鼓励我不要失望,可以做个标本辨真假,还可写一篇辨别真假石球的科普文章。

于是,我便撰写了一篇题为《汾河上游石球之谜》的论文,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化石》1985年第3期。 对于我的第二个问题,贾老更为重视和关注。因为五台山气候寒冷,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此前,人们只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名山、清凉胜境。

对于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北魏说,有东汉说,甚至还有西周说。即使西周说成立,距今也不过三千多年。而我们发现的古人类遗迹如果可以确定为旧石器地点,则是古人类适应环境的历史的有力实证,距今至少一万年,当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于是,贾老决定派卫奇老师到五台山实地考察。 翌年春,卫奇老师从北京来到忻州,我们一同上五台山考察。这次考察,我跟卫老师首先学到的是地质地貌分析。我们沿着清水河上下走了十几里路看河流阶地,又爬上山顶俯视地貌,分析地质地层、堆积阶地、基座阶地,砾石层、角砾、砂砾、巨砾、马兰黄土、节理发育等等;其次是标本分析,从出土地点的石制品——石核、石器的名称、尺寸、地层分类,到伴生着的野马、盘羊、原始牛的动物骨头化石辨别。

随后卫老师回到北京中科院古脊所,将实地考察的情况向贾兰坡先生作了汇报,并观察了采集到的标本。贾老欣喜不已,初步肯定了我们先前的推断。后又经实验室碳14测试分析,确认是距今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

五台山发现了旧石器!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因为它是目前华北地区考古发现中分布最高的一处旧石器地点,为研究古人类、探讨古环境提供了新的证据。

1986年3月19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有关消息;1987年8月6日,《中国文物报》亦刊发相关报道;1988年《人类学学报》第2期,以中英文发表《五台山发现旧石器》论文,向世界公布了五台山发现旧石器,文章发表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其时,已是八十高龄的贾兰坡先生对这处号称“华北屋脊”海拔两千多米的古人类居住地──五台山旧石器地点高度重视,将带回去的标本反复研究,很想亲自到五台山看看这个旧石器时代的我们祖先的“夏令营”,可惜年事已高,不便出门,未能成行。

1988年4月30日至5月3日,美国著名科学家、柏克莱大学柯德曼教授在贾老的弟子卫奇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五台山,考察了五台山旧石器地点,并表示惊叹和敬佩,赞扬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也赞扬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和细致,这处地点的发现填补了华北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为研究华北地区古人类适应地理环境增加了新的内容,也为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质部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还想啰嗦的是,1984年年底在晋祠宾馆召开的山西省考古学会成立暨首届年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贾兰坡先生之后,1985年冬在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博物馆我又有幸再次近距离与贾老接触。裴文中,贾兰坡,周口店,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早已一起名扬世界。

能在这里见到贾老,我欣喜异常。贾老身穿藏青色中式棉袄,拄一枝拐杖,还是那么红光满面,一头银丝,还是那么和蔼可敬。在这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全国各省的一百多位考古工作者组织了为期40天的中国旧石器考古和第四纪地层培训学习。

我作为一名学员,在龙骨山老牛沟的山坳里与“中国猿人”为邻,在贾兰坡等师长的教诲下,上课在教室认真听理论课,下课就到猿人博物馆对照所学内容看实物,还有几节课就在周口河河滩上寻找石料,打造石器,敲骨取髓,俨然我们祖先的原始生活。

贾老鼓励学员“做学问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滚就化”,尤其关心我们山西的学员和山西的旧石器考古工作。

我们几位学员就萌生考贾老研究生的想法。经过认真复习刻苦钻研后,我参加了1986年的考研,但通知书来了却因故放弃,遂成终身遗憾。但是,在周口店的学习奠定了我旧石器考古的基础,今天在忻州的旧石器考古领域中能独立完成一些工作,做出一些成果,全靠贾老等师长的教导和鼓励。

2001年7月8日,93岁的贾兰坡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但“贾兰坡”这个以周口店“北京人”之父而著称的名字并未因贾老的逝世而被遗忘。

2008年9月在山西晋祠宾馆召开贾兰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先生遍布天下的弟子们聚集一堂,共同缅怀先生对中国旧石器考古的贡献和对弟子们的教诲,并汇编《天道酬勤桃李香──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一书。

贾老一生刻苦进取,勤奋向上,锲而不舍,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成果丰硕,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其渊博的知识和做人的风范将永远激励后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当时,我很自然地便想起了贾老对考察五台山旧石器地点的关心、支持以至最后确认。我想,这事儿必将在五台山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虽然,贾老没有到过五台山,但他将永远与五台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