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名家吊唁梅葆玖:他生前一直惦念恢复梅派红楼戏
原标题:梨园名家吊唁梅葆玖:他生前一直惦念恢复梅派红楼戏
梅葆玖先生的夫人林丽源。
王志怡前来祭拜梅葆玖先生。
谭元寿老先生的孙子谭正岩送来花圈吊唁。京华时报记者吴平摄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让很多人感到痛惜。昨天,迟金声、王志怡、谭孝曾、于魁智、朱强等众多名家,来到北京京剧院内的灵堂吊唁。京华时报记者采访翁思再、傅谨等戏曲理论家时得知,梅葆玖先生生前还惦念着怎么修改《大唐贵妃》的剧本,如何恢复演出父亲梅兰芳的时装戏和红楼戏等。
□各界吊唁
“梅音”绕梁灵堂似舞台
昨天早上,北京京剧院在剧院综合楼四层为梅葆玖设置灵堂,从4月26日至5月2日每日10时至16时接待各界吊唁。灵堂内,循环播放着梅葆玖生前演唱的《霸王别姬》《大唐贵妃》等剧目中的经典唱段,梅葆玖的夫人林丽源等家属,以及李胜素、胡文阁、尚伟、郑潇等徒弟们在灵堂内接待来客。
在京剧界,“谭家”和“梅家”是世交。当天早晨,年过八旬的谭元寿老先生便委托儿子谭孝曾、谭立曾、儿媳阎桂祥、孙子谭正岩早早送来花圈吊唁。梅爷爷的去世,让谭正岩非常伤心,从小梅爷爷就特喜欢他,过节给他买花炮,出国给他带汽车玩具回来。在谭正岩小时候,梅葆玖还跟谭元寿说,“我特喜欢这孩子,我收了他学男旦吧。”
当天上午,王志怡、于魁智、郭晓男等人赶来送别梅先生。下午,94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迟金声在朱强的搀扶下来到灵堂,张君秋徒弟吴吟秋等人也来到灵堂吊唁,还有些戏迷特意从天津等地赶来。梅夫人林丽源对一位来宾说:“你看这前面的三道幕,还有后面的灯光,像他生前演出的舞台吧?”京剧演员爱体面、爱舞台,从梅夫人的言语中也能感受到梅葆玖对舞台的热爱。
□同代人回忆
王志怡 平常和蔼遇到大事不低头
今年80岁的著名戏曲教育家王志怡称梅葆玖“玖哥”,她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到梅兰芳大师家里去玩,还跟梅葆玖一块拜了王幼卿为师,正式学习京剧。她说:“那时候本来我家里反对,还是梅兰芳大师跟我父母说情,才让我学的京剧。”两人相交60多年,感情就跟兄妹一样,王志怡还跟梅葆玖的姐姐梅葆玥一块住过8年,情同姐妹。
王志怡回忆,青少年时期的梅葆玖挺爱玩的,喜欢汽车模型、无线电,“前些年,我家里的收音机坏了,他还来给我修”。前些天,一提到梅葆玖生病的消息,王志怡就忍不住掉眼泪,“我心里特别难受,不敢想。他很像他的父亲,对谁都和蔼亲切,但是遇到大事,从来不低头。”
王志怡说:“有一次,他的姐姐梅葆玥有点事让他去找大领导,走走后门。他脾气可拗了,说他不巴结领导,要凭就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这点跟他的父亲一样。”梅葆玖生前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常谈到他父亲的性格,他回忆,虽然平常父亲特别随和,对谁都彬彬有礼,但却没傲气有傲骨、温和却不软弱。
在文革时期,全国都演“八个样板戏”,梅葆玖没戏可演,他在后台管音响,像《智取威虎山》中的老虎吼,舞台上的风雨雷电都是他操作的。王志怡说:“他自己说起那段时期来,就当笑话讲。他心态挺好,而且也喜欢摆弄音响那些东西。对于当时对他不好的一些人,他也不记仇。最近几年,他常念叨原来一块玩的一些老同志,老说一块聚聚,但是他也太忙,算是一个遗憾吧。”
□理论家追述
翁思再 他是“旧中见新,新而有根”
梅葆玖生前参加大型活动最爱唱的一段戏歌是《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那段优美的旋律几乎成为这几年梅派的一个象征。《梨花颂》是梅葆玖主演《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翁思再正是这首戏歌的词作者。
翁思再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时,梅葆玖看到参加艺术节的都是西方歌剧、交响乐、摇滚乐,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当时梅葆玖找到上海市分管文化的领导谈话,提到父亲梅兰芳生前的一个夙愿,就是对上世纪20年代的梅派戏《太真外传》进行改造。”
根据《太真外传》剧本整理改编成《大唐贵妃》后,保留了很多经典的梅派唱腔,翁思再觉得整个戏的感觉太悲了,杨玉环的自我牺牲给人感觉过于沉重。“当时剧本写完以后,我在想,怎么能跳出来,因为我所理解的梅兰芳是有创新精神的,他的‘移步不换形’推动了梅派艺术往前走。”
在写《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梨花颂》时,翁思再没有按照京剧唱词固有结构来写,进行了新尝试。他写完后就交给了作曲杨乃林,“杨乃林虽然用了梅派的素材,但是把传统的唱腔结构打乱了。梅葆玖先生能不能接受,我心里没有底。但梅葆玖先生肯定了这首歌,并做了一点修改,他的耳朵非常灵敏,他的评判力我很佩服。后来他不遗余力地推这个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带着徒弟们唱这首歌。”
今年“两会”刚结束时,梅葆玖还联系翁思再想要修改下剧本,重新把《大唐贵妃》打造一下。另据了解,北京京剧院也有复排《大唐贵妃》的计划。翁思再说:“梅葆玖先生的第一个贡献是继承,他艺术生涯的绝大部分是继承梅派,没有越雷池一步。到了2001年,他就迈出了一大步,可以说这个《梨花颂》是新梅派的代表作,它既有京剧传统的东西,又有西方现代音乐的唱法。如果说梅兰芳是移步不换形,那么梅葆玖就是‘旧中见新,新而有根’。”
傅谨 复排红楼戏呈现完整梅兰芳
戏曲理论家、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谨得知梅葆玖先生去世的消息很悲痛,“这是京剧界的巨大损失,他对梅派艺术有着很好的传承,呵护着梅派艺术的古典美学精神。他这种精神的坚守,是对抗外界纷扰的定海神针,这些年梅派艺术一直走在正路上。”
傅谨透露,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编的八卷本《梅兰芳全集》原本今年年初问世,但是由于近两个月在美国等地又发现了关于梅兰芳的新资料,因此推迟出版(预计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梅葆玖先生没能看到这个全集,很遗憾。他生前提起,特别想恢复父亲梅兰芳的几出时装戏和三出红楼戏。他想通过这几出戏,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梅兰芳,从而让人们从中能有所启发。”
在傅谨看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恢复梅兰芳的时装戏和红楼戏是有必要的,“那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梅兰芳,能让我们知道梅兰芳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就像我们做这个全集,特别注意收录了梅兰芳口述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部分,发现了很多新资料。比如他在1935年接受当时《中央日报》采访时就提到了‘移步不换形’的观点,这跟他1949年提到的观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