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采访开国上将陈再道之女陈江平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有一位将军功不可没.他是黄麻起义里走出来的木兰山英雄,他是长征路上不畏艰险的红军战将,他是开辟至关重要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人,他是血浴羊山中战功赫赫的指挥官,在他人生的危难之际,毛泽东用"同志"二字力证他的茕茕之心.他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即便身处险境,也绝对坚持原则.他的人生惊心动魄又丰富多彩,他的故事曲折个性又耐人寻味.他,就是开国上将陈再道.<祖国>杂志记者近日采访了陈再道之女陈江平,听她来讲述和追忆,女儿眼中那个不善表达又古道热肠的父亲.一

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有一位将军功不可没。他是黄麻起义里走出来的木兰山英雄,他是长征路上不畏艰险的红军战将,他是开辟至关重要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人,他是血浴羊山中战功赫赫的指挥官,在他人生的危难之际,毛泽东用“同志”二字力证他的茕茕之心。

他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即便身处险境,也绝对坚持原则。他的人生惊心动魄又丰富多彩,他的故事曲折个性又耐人寻味。他,就是开国上将陈再道。《祖国》杂志记者近日采访了陈再道之女陈江平,听她来讲述和追忆,女儿眼中那个不善表达又古道热肠的父亲。

一块猪油引追忆

说起父亲的参军缘由,陈江平娓娓道来。参加革命时,父亲只是个懵懂少年。因为家里非常贫穷,他经常给地主放牛,也经常受人欺负。父亲给他们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家里穷,春节时,奶奶会找来一块猪油。这块猪油不是吃的,而是留着给孩子们治病的。以前的卫生条件比较差,奶奶就把猪油用绳子吊起来,留作孩子们便秘时,让他们用热水冲一点服下。所以父亲经常强调:“我们那时候的贫穷,是你们没办法想象的。”


童年的陈再道是个非常聪明又调皮的孩子,从小就有叛逆的思想,他经常在给地主家干活时想点子出气。他痛恨旧社会,所以当时他一听说由共产党组织的农民自卫队在招人,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那以后,他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江平笑着说,要说他当时懂多少革命道理,我相信他是不懂的。他们开始参加革命,只想能翻身做主人,不再被地主欺负,要打破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陈江平坦言,其实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革命者都是这种情况,只有一小部分革命的先觉者,在学校里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教育,才能从另外一个渠道产生革命意识。不过,父亲这辈人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就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革命。在思想觉悟上,他们通过学习也逐渐提高起来。


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同感,说起父亲的家庭,陈江平感慨良多:父亲基本算是个孤儿。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11岁时,母亲也去世了。还有一个姐姐,后来也得了痨病死了。他还有一个叔叔,叔叔本来是在外面打工,母亲去世以后叔叔就回来带着他一块儿生活。那时,他觉得叔叔是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但不久后,叔叔也得了痨病,去世了。所以,后来父亲参加革命信念很强,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亲人。他的亲人就是他的乡亲。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解放以后,陈再道对父老乡亲非常照顾。经常去看望他们,并尽其所能地帮忙他们。那时陈再道一家住在武汉,离家乡麻城很近,所以老家来人也很方便。陈江平说:“看到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老家人带着孩子到军营门口,找石光荣一同吃饭的镜头时,那种熟悉的场景就会勾起我的回忆。”


在她的印象里,小时候老家经常有人来,“他们看起来营养都不太好。

父母拿出自己的工资,尽心地招待他们,父亲亲自下厨,亲自安排住宿等等。母亲也时不时找来一些旧衣服,让他们带回去穿。”陈江平回忆说。还有一些父亲老家的战友,由于在其他地方工作,没有办法照顾到家人,也托父亲帮忙关照。


“我父亲会在自己的职权和能力范围内,尽量地给予照顾。但说到他给谁开后门儿,给谁找工作,这方面是没有的。”陈江平说,“我们那时都在上学,也需要交学费,家里并不宽裕,不过我母亲很贤惠,这些事全靠她来打理”。


陈江平表示,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在父亲那一批人中,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经历。父亲的每一笔账都记得非常清楚,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开支,是给老家人的。在陈再道百年诞辰时,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评价陈再道:“关心家乡建设,不负赤子之心”。

开辟根据地像“脱了衣服洗澡”

用陈江平的话说,父亲打仗是不计生死的。早在黄麻起义的时候,陈再道所在的四方面军就以打仗勇猛而著称。“但打仗光凭狠是不行的”,在陈江平眼中,父亲是一个头脑灵活、有勇有谋的人。

在陈再道的战争经历中,开辟冀南根据地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1938年时,八路军已经有三个师,父亲是129师386旅的副旅长,当时为了进一步扩大战略纵深,中央开会要开辟敌后根据地。组织上派父亲去开辟冀南根据地。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又很危险的任务。冀南当时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并且还有“兄弟会”等一些地方武装长期盘踞于此,情况非常复杂。

“你带部队去冀南开辟根据地,就像是脱了衣服洗澡,什么都暴露给敌人了。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当时还是师长的刘伯承元帅一五一十地对陈再道说明了此任务的艰巨和重要,他说:“要搞好这个根据地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

因为红军之前的战斗多在山区,而平原地区和山区的地貌完全不一样,这将会给你们的工作带去很多困难。”陈再道当时带了五个连,一个骑兵连,一个侦察连,三个步兵连,总共不到六百人就急匆匆地赶了过去。在那里建立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队伍就从五百人发展到了一万多人。陈再道自已也没有想到,他在那里一呆就是八年。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在冀南这几年,就不知道什么叫脱衣服睡觉,因为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来。稍微一个反应慢,就有可能被敌人包围起来!”陈江平说,当时的任务非常艰巨,也非常特殊,父亲还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所以在那里,他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也是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几年着墨最多的原由。

父亲不愿意讲自己的事

在陈江平眼里,父亲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父亲当年上抗大时,因为粮食比较紧张,学校按配额每天只能给每人发一块饼子。他有个战友,个子又高又大,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父亲看到后,每天默默地把自己的饼子掰给他一半,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毕业。

在父亲的几十年戎马生涯里,他的很多战友都死在了战场上。“他都叫他们‘穷弟兄’,他说,有很多人都比自己优秀,却在战争中牺牲了,很可惜。”从陈江平记事开始,无论是之前家在武汉,还是后来搬到了北京,但凡父亲听到有烈士家属家里有困难,他一定义无反顾的去帮忙。

也许是觉得子女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法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也或许是不愿意回忆过去惨烈的革命经历,陈再道很少在家里提及自己在战争中的功勋和成绩。不仅如此,通过和其他革命后代的交流,陈江平发现,父亲这一批人都非常相似:除了不愿意讲太多往事,他们选择严守组织纪律,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通过履行职责和辛勤工作,去告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

与这样的沉默相比,每年的战友聚会,则是父亲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每年过年父亲那些老冀南的战友们都会集体到我们家里来,大概有几十号人,他们总是一起回忆着在冀南的经历,欢声笑语,非常热闹。”在陈江平叙述里,退休后的父亲每次看到一起战斗过,特别是从老冀南根据地出来的战友,就非常高兴。这种在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日子里培养出来的感情纯粹而真挚,令人终生难忘。

毛主席的一声“同志”救了父亲

陈再道是非常典型的军人性格,爱憎分明,什么话都不掖着藏着,觉得不对的一定要说出来。1958年,浮夸风盛行,陈再道非常反感,他直言不讳地说:“说别的事我不懂,但说到种粮食的事,我怎么会不知道?一亩地能出几万斤粮食,简直是胡吹……”因为这个事情,他当时还受了批评。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没有支持造反派,还耿直地向毛主席提意见。在武汉的“七二零”事件发生之后,在他人生最为危难的时刻,毛主席给武汉军区和武汉革委会写的一封信中称陈再道为“同志”,而正是这两个字,救了他一命,也体现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陈再道将军性格耿直,说话直率,但同时又有非常幽默的一面。他与老战友们说话经常相互开玩笑,平时工作虽然难免有时争吵,但吵完后又风平浪静,谁也不会计较。因为在战争年代里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委婉的交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他们慢慢就养成了这种说话的方式。这种直率,是真枪实战中磨练出来的。

希望女儿做个好人

作为女儿,陈江平和父亲的成长背景差异很大。陈再道是从战争年代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非常艰苦。而她本人则是解放以后出生的,成长于和平年代。陈江平说,父亲平时话不多,跟女儿更没什么刻意的感情表达。对孩子们也没什么特殊要求,只希望都能做个好人。

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比较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求他们不能有一点特殊,吃的穿的必须要和别人一样,甚至还要更低调一些。学习必须比别人努力,脏的累的事情,必须主动去干。

小时候,有一次陈江平贪玩,让叔叔代写了病假条,就跟一个阿姨出去玩了,一天没去上学。后来老师家访,母亲知道后就严肃地教育了她,父亲虽然没有开口批评她,但看起来非常生气,“在父母眼里,撒谎和骗人是一个绝对不能被容忍的事情,这是原则问题”,陈江平说自打那以后,自己再不撒谎,这种家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渐渐成为自己人格中一种坚定的存在。

陈江平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养成了勇敢直率的性格。在“文革”中,她也曾做过一件让父亲很感动的事。武汉“七·二〇”事件后,很长时间父亲一直被关在北京,生死不明,音讯杳无,家里人非常担心。陈江平那时候十五岁,只是个初中生,看着母亲和家人每天焦急的样子,她决定独自去北京找父亲。

她给母亲留了一张字条,偷偷离开家,一个人扒上了走走停停的火车,三天两夜才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她也不知道找谁,费尽周折终于在有部队看守的海运仓后小楼找到了父亲。“我激动得不行,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心就放下来了。”“见到我时父亲非常意外,表情惊讶地问我怎么到这里来了……”,虽然父亲当时没多说什么,但是多少年之后还会不时感叹:当时你怎么敢一个人跑过来?

后悔没有多陪父亲

在和儿女的相处过程中,陈再道既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能充分尊重儿女的选择。无论是择业还是个人大事,陈江平全是自己拿主意。而父亲也每时每刻都用他那种正直的性格影响儿女,遇到一些他不能赞同和理解的问题,他还是会和儿女争论。“有不少事当时我们觉得他不合时宜、观念过时。但事后回头看时还是我们过于冲动草率了。不过只要不触犯原则性问题,他也不会执意干涉儿女的决定……”

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陈再道就会到各处走一走,看一看,察访民生,了解民情。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革命老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只要看到还有乡亲们生活困苦,他都会痛心不已,想办法帮助解决困难。他每天早早就起床锻炼身体,平常一有空,就总爱拿个放大镜看报纸。

去世后,按父亲的心愿,子女将他的墓安置在湖北麻城,清明时他们都会去扫墓。陈江平感慨,作为子女,能为父亲做的事情很少,父亲生前从不宣传自己,写的回忆录里很大篇幅都是在讲战友们。对父亲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了解太少是儿女心中的巨大遗憾。

作为陈再道的女儿,陈江平还是非常骄傲的,也非常崇拜父亲。他们那一辈虽然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是活得很精彩。时势造英雄,一帮热血男儿将心中的理想通过努力转化为现实,这是一件很棒的事。

陈江平是“将军后代合唱团”中的一员,团队经常参加公益性的演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父辈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传达出去,这是革命后代的责任,也是父辈们的心愿。

陈江平感慨:“虽然多年住在一起,但是因为那时候忙于上班,早出晚归,并未有太多时间陪伴在父亲身边。父亲给我们讲当时的事情,我们当时不容易理解。现在年纪大了,才稍微理解一些,等到把他那么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理顺了,人却已经不在。真后悔啊,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多陪陪他,听他好好讲讲,再多讲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