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不妨做个教书匠 【我是教师】薛法根:不妨做个“教书匠”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总有一颗“匠心”。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的吗?
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一身的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汇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无论是木匠、铁匠还是其他什么匠,别人做不成的活儿,在他们手中却是易如反掌,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性,也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作为支撑。有人说“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此言道出了教学思想的指导意义,但轻视了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未免有失偏颇。有思想而无方法,如同有理想而无帆船一样,只能望洋兴叹。
同样是背诵经典诗文,私塾先生只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免不了死记硬背;而深谙认知心理学的现代教师,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记忆优势,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背诵方法:视觉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来记诵;听觉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记诵;形象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图文互助来帮助记诵;短时记忆弱的学生可以分段背诵……如果对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有独到研究的教师,还可以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建构言语结构地图,通过把握句段之间的内在关联,既准确地理解语义,又快速地记忆语段。
这样的教学方法,一般人想不到,更做不到,这就具有了专业性。可惜的是,很多教师缺少这样基于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常常有“眼高手低”的困窘。“手低”是能力所限,而“低能”是方法与技术所限。离开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能力无从着落。由此看来,教学方法绝不是雕虫小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运用得当,且孰能生巧,达到了一种化境,就成为了教学艺术,也就成了教师的“绝活”。而这,不正是匠者的成功秘诀吗?
匠者,总有一颗“匠心”。一段普通的木头,在木匠的手里会变成一把精美的椅子;一块普通的石头,在玉匠的手里会雕刻成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为何在一般人看来很普通的东西,在匠人的手中会变得异乎寻常?因为在匠人的眼里,这段木头、这块石头,已经幻化出他们心目中的那件艺术品了,这就是他们的“匠心”所在,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作为教师,我们能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吗?一个不想做作业的学生,家长无可奈何,而你却能像研究“UFO”一样的去研究:是不会做?是作业太多?是怕做错被批评?是讨厌老师?……当你最终破解了这个教育之谜,让学生回到学习正道上的时候,你也发现了教育的秘密。
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爱也没有教育”,而匠者启发我们“你要看得到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那个样子”,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智慧”,也就有了匠者那样的“匠心”。
其实,我们从匠者身上,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启示,让“教书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谓赋以新的理解。当下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不也带有“匠”的痕迹吗?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少些“匠气”,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