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彬专家 河南演员张立:为家乡父老演好戏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演员张立说,我内心有一个师傅,喜剧大师卓别林;我常对自己说一句话:只要有好戏,我就会一直演下去;我有一个理想:做一个人民的演员,为观众带去欢乐。
谈角色:心灵深处的共鸣
生活中的张立偶尔会走神,走路姿势、说话方式忽然就不一样了。了解他的朋友就会知道,他又接了新戏,在琢磨角色呢。
他最近天天想“培老转”的事儿。这个人物诙谐、幽默,看剧本的时候,张立笑出了声。二话没说,连片酬也没提,就接演了30集电视剧《金光大道》。这是一部反映新时期新农村生活的电视剧,讲述老百姓共同打造美好家园的故事。张立饰演的“培老转”和孙海英扮演的“钱罐子”,将上演精彩的对手戏。
6月1日,张立将背着行李赶往长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张立说:接到一个角色后,我会很长时间陷入焦虑的状态,思索怎样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有时开拍了,还没有找到感觉,只是凭着技巧,把正常人的喜怒哀乐赋予角色,虽然也能赢得好评,但只有自己知道还没演好。只有演出特定人物特定的性格,和他的灵魂产生了共鸣,才有感染力。
张立把新角色“培老转”形容为一个开心果,既甘甜可口,又有独特的味道,百吃不厌。他说:“我的表演一定会体现咱河南人特有的幽默与智慧,让家乡父老会心一笑。”
谈艺术:难以割舍的缘分
1980年,10多岁的张立到北京,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昆曲《西厢记》,婉转动人的唱腔、细腻唯美的表演打动了张立。那一夜,张立失眠了。
几年后,张立在荧屏上看到一个外国演员跳芭蕾舞。在一个类似鸟笼的封闭空间里,演员用肢体语言释放着热烈复杂的情绪,这深深震撼了他。那一夜,张立又一次辗转难眠。
喜悦、悲哀、激昂、凄婉、诙谐、幽默,种种情绪,与他童年深处的记忆呼应,带来心灵的碰撞,唤醒了张立的艺术敏感度,也给他日后的创作带来无限的情感张力。
他痴迷戏曲艺术。10岁就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主攻武丑、武生。悟性加勤奋,6年后,他主演的《三岔口》荣获全省戏剧汇演表演一等奖。张立饰演的刘利华没有拘泥于程式化的动作,他有自己的身段、表情设计,且每一次表演都不一样,带着生活化的气息,又具有相当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每次演出,都赢得满堂喝彩。至今,提起戏曲表演,张立仍然掩饰不住地自豪。他说,只有把形体、技巧练到出神入化,完全驾驭了程式化的动作,才能有无限的表演空间,找到更深层次的美感,演出人物的灵魂。
艺术之路上,张立不甘平庸。18岁,在省豫剧一团受到一位前辈的影响,他开始读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论著,读戏剧理论家焦菊隐的戏剧论文集,读阿丁的导演艺术理论等。后来,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他对表演、导演艺术都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他说,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强调内心体验,布莱希特注重间离效果和表演方法,而梅兰芳的表演则把内心体验和外部技巧结合起来,既钻得进去,又跳得出来。
深厚的表演根基很快让张立在影视界崭露头角。他的表演颇具张力,20多岁演电影《半边楼》就获得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央视《综艺大观》等栏目中演了很多小品。后来,《燕子李三》、《背叛》、《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墨子》、《我叫刘跃进》等一系列电视剧的热播,让观众记住了这位河南演员。
谈人生:真实自然的心态
张立曾扪心自问要演到什么时候?答案是,只要有好戏,会一直演下去。
年逾不惑的张立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拍一部戏就像爬一座山头,下来后又准备爬另一座山。等不到好戏时有些烦恼,遇到好的角色便满心欢喜。但无论何时,都保持真实自然的心态,用一种温和、善意、恬淡的态度面对人和事。不求名利,只想不断地打磨自己,提高演技,为观众献上精品。
他说:我的内心有一个师傅,就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为看卓别林的电影,我不止一次扒煤车从许昌到郑州,挨饿受冻也心甘情愿。卓别林的喜剧让人笑得浑身发抖,又止不住泪如泉涌。我梦想成为卓别林一样的喜剧大师,成为真正的人民演员。
多年的艺术实践当中,只要是张立扮演的角色,或多或少都会赋予人物一些喜剧元素。演《我叫刘跃进》让张立实现了拍严肃喜剧的梦想。未来,张立还想演一个亦正亦邪的大人物。张立设想这是一部风格大气恢弘的间谍剧,讲述一个从底层出来的小混混,因为种种机缘,最终走上正途,以大勇大谋为革命事业做贡献。他在筹划,也在等待。
他信奉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一句话: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