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文图片 河北报友:唐山“集报达人”刘志文(附图)
提起收藏,很多人都会将目光投向邮票、钱币、古玩……我市市民刘志文却与众不同,独爱收藏报纸。今年10月初,刘志文在唐山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展出他精心收藏的各类报纸以及1500多种报头,吸引了不少市民参观,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集报达人"。
集报爱好从剪报开始
刘志文的集报生涯始于1986年,"那年我12岁,还在上小学,因为特别喜欢读报纸,常把感兴趣的新闻和图片剪下来,粘在旧杂志上面,就有了第一本剪报集。"此后,刘志文对剪报的兴趣一发不可收,别人随手丢弃的一张报纸,他都会捡起来进行"加工处理",逐渐积累起十余册剪报集,"其中最有纪念意义的是《毛泽东》《邓小平》《解放1949》这三本珍藏册,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两位伟人的生平和建国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刘志文
遇到刊登重要历史事件的报纸,刘志文舍不得剪,就开始集报。如今,刘志文收藏有民国、解放、文革等不同时期的报纸两千多份,有创刊号,也有号外和特刊。"我收藏的这些报纸,有的是亲朋好友的馈赠,有的购自收藏品市场,还有的是从废品站里‘淘’来的。
"在刘志文的藏品中,年代最早的是一张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历1923年)的《天津益世报》,"这张报纸是我姥姥用来压箱底儿的。"刘志文在无意中发现,如获至宝。
收集1500余种报头
慢慢地,刘志文周围很多人知道了他有集报的爱好,纷纷为他提供报纸。"遇到没有资料可取的普通报纸,我就把报头剪下来,越积越多,就开始收藏报头。"
为了集到更多报头,刘志文曾向一百多家报社写信求助,"很多报社对我的请求给予了支持,一些负责报刊发行的工作人员还和我成了书信往来的朋友。"后来,刘志文接触到网络,成为一些集报论坛的常客。"通过网络,我结识了不少有同样爱好的报友,我们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交换,这样,我又收集到不少外地报纸的报头。"
2012年,刘志文收集的报头已经达到1500余种,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的日报、晚报、周报、行业报等。他还为自己的收藏编制了"报头资料库",将1500多种报头按照国家邮政发行编号进行了分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集齐国内发行的所有报纸的报头。
用集报收藏历史和艺术
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翻开刘志文的藏品,一张张发黄的报纸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呈现。刘志文对一张1949年9月29日的《东北日报》格外珍惜,"这是我用20多枚首日封从一位藏友手中换来的,上面刊登了国旗图案、国歌以及建国口号,还有第一届政协委员的讲话,尤其珍贵。"
身为大地震的亲历者,刘志文收藏了不少报道"唐山大地震"的老报纸,包括1976年8月1日的《参考消息》。2009年,市地震局面向社会各界集中征集地震文物和实物资料,他将珍藏的26份相关报纸全部捐出。
刘志文告诉记者,看似普通的报头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有的报头是名人手迹,最常见的有毛泽东、邓小平、鲁迅等伟人的题字,如《唐山劳动日报》就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并题写报头的。
有的报头取自古代书法名家的墨宝,如《中国剪报》的‘中’字选自王献之的书法,‘国’字选自王羲之七世孙智勇和尚的书法,‘剪报’二字则取自王羲之的书法,这种跨越历史年代的报头组合别具一格。"
有爱好生活才更充实
"有人问我,你集报也赚不到什么钱,还花费时间精力,何苦?"刘志文说,自己收藏报纸不是利益驱使,而是觉得集报可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多年来,刘志文把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在了报纸收藏上。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收藏品市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报纸。每天打开电脑都要上集报论坛,查看集报信息,和报友交流。
除了集报,刘志文还喜欢剪纸和收藏地图。做为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会员,他曾多次参加省、市剪纸展览并获奖。刘志文还收集了近300种全国各地的地图,为了见证唐山震后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每年都会买一张新版唐山地图。
由于患有先天唇腭裂,刘志文经历过两次手术,至今仍存有语言障碍,但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因为我有广泛的爱好和众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刘志文说,"一个人有了爱好,就会得到一种修养,在为自己带来充实与快乐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创造一些精神财富。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