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来吉林大学 突出特色优势 紧跟学科前沿——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1995年,是在1958年建立的哲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哲学社会学院拥有哲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系4个系,哲学基础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2个研究基地.其中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为中国当代哲学研究重镇之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不仅发展成为学科健全的教学机构,培养了大批在全国崭露头角的学者,而且在科研方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研究机构.走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学院建设.学术科研.人才培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1995年,是在1958年建立的哲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哲学社会学院拥有哲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系4个系,哲学基础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2个研究基地。其中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作为中国当代哲学研究重镇之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不仅发展成为学科健全的教学机构,培养了大批在全国崭露头角的学者,而且在科研方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研究机构。

走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学院建设、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究竟会积淀了哪些精神财富呢?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

传承精神 推动学院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经几十年的探索,哲学社会学院是如何继承发展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的?

贺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一直致力于维护和确立“公正”、“自律”、“学术”、“民主”的学院文化。学院是所有教职工的公共空间,应按照相应的规则和伦理运行,其核心价值就是“公正”。而尊重学术、学者和学生,是立院之本,是几代人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民主的工作方式对于营造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工作环境十分重要。

一路发展过来,学院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加强文化与制度建设。学院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学院的风气、价值理念上;加强制度建设,则是要让制度成为对所有人具有约束力的公共权威,让学院工作更加规范。近年来,学院先后制订20多项管理制度,几乎每一项重要工作都依托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这也为学院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未来建设与发展中,哲学社会学院将继续坚持和突出特色与优势并重的特点,紧密关注和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发展哲学基础研究、加强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同时,应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注重哲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前沿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今,学院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

贺来: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不断推动学院迅速发展。学科建设是学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近年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学科发展更加平衡,拓展了各学科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学科建设的层次。

2009年,伦理学博士点、社会保障博士点被批准获得博士生招生资格,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申报成功。2010年,社会学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科研成果在全校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逐年有新的提升。2008年,全院教师发表CSSCI论文数89篇,2011年达到140篇,每年都有新增长。近年,学院教师在A、B类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同时,学院有两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

建设平台 打造活跃学术圈

《中国社会科学报》:哲学社会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贺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通过成功建设院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学术活动平台,打造了一系列广泛和高层次的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如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对教师,特别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扩大学术视野、活跃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四年来,学院举办的“青年学术论坛”、“思想者讲坛”、“博士生导师学术系列讲座”、国内学者的“名家讲座”、“海外知名学者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超过120次。同时,学院和“985”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10多次,真正做到了学术活动每周不间断。

同时,学院同大批国内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40多位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

学院迎来自主邀请海外学者来学院长期讲学的新开端。邀请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教授Zecha、加拿大教授Charles Crawford等国外学者来学院讲授完整课程。至今,已有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0多位国外学者来学院讲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教师科研和教学有哪些实效?

贺来:依托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教师不断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4位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3位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尤其可喜的是一批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获得了教育部等部委的项目,在国内同辈青年学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竞争力。

学院教师近年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项4项,3项成果获得三等奖,获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10项。

教学成果突出,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立项,“哲学通论”课被遴选为教育部“精品视频课程”,有多项成果获得吉林省教学改革成果奖、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论文奖、吉林省教学名师奖、吉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优胜奖等奖励。、

拓展创新 形成人才聚集地

《中国社会科学报》:哲学社会学院在人才战略上有哪些举措,并取得怎样的成果?

贺来:从学科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学院选留和引进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骨干教师,同时,推动学院教师到国外进修和深造。近年来,学院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海外名校,从北京大学等国内名校引进了多名学术骨干,并推荐19位教师赴世界著名大学访学与进修,14人次赴境外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近年,学院有1人被评为吉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有6人被聘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有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等。

学院还积极争取社会资助,设立了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出台扶持青年教师成长的奖励计划,无论是奖金发放标准的制订、学术会议的资助等方面,都向青年教师倾斜。近年来,学院有10多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等国家和教育部的课题资助,显示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等方面的重要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报》:哲学社会学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方面是如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呢?

贺来:学院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较早地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健全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同时优化教学计划,建立本科生教学实习和实践基地,保证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率。近年来,在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申报中,1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学校项目支持与资助,充分显示了学生研究能力与学术素质。

研究生工作紧紧抓住“管理”、“招生”和“培养”三个核心环节。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创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自主、开放、创新的学术环境。学院还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切实调动导师积极性;努力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有利于提高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开展“博士生导师学术讲座”活动,推进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繁荣。

近年来,学院有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有3篇论文获吉林省优秀博士和硕博士论文奖,有1名同学获得教育部的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学院共派出10多名研究生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到国内高校进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