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将映 纪录片能否逆袭?

2019-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聚焦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群体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经电视与网络播放获得广泛关注与良好口碑,其电影版即将于16日登陆全国院线,直面票房考验和观众评判. 图为导演萧寒 这是纪录片导演萧寒的作品第二次进入电影院线.其前作<喜马拉雅天梯>去年国内公映收获超千万元票房,被视为纪录片试水院线的成功探索."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萧寒近日在广州活动期间告诉记者. 与张艺谋新作<长城>等大片

聚焦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群体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经电视与网络播放获得广泛关注与良好口碑,其电影版即将于16日登陆全国院线,直面票房考验和观众评判。

图为导演萧寒

这是纪录片导演萧寒的作品第二次进入电影院线。其前作《喜马拉雅天梯》去年国内公映收获超千万元票房,被视为纪录片试水院线的成功探索。“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萧寒近日在广州活动期间告诉记者。

与张艺谋新作《长城》等大片在圣诞档期同场竞技,纪录片中的“勇者”不只《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部。16日,历时3年跟踪拍摄、展现4个家庭生育故事的纪录片电影《生门》也将全国公映,由“生娃”引发的多样经历与深刻思考将在大银幕上等待观众体验。

近年来,始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热逐渐带动起中国观众的纪录片视听胃口,现象级作品在荧屏与互联网上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的产业和播出政策也不断释放正能量,促进这一波纪录片制播的暖流持续发酵。

数据显示,2015年纪录片行业总投入为30.24亿元,总收入46.79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商业电影院线出现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闯入者”:2015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其中14部进入院线放映,均创下了近5年的新高。

从票房1700万元的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到《喜马拉雅天梯》,再到今年以6600万元票房刷新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电影纪录片不断有“黑马”跑出。

“拍摄一千部影片,真正到院线上映的只有200部,其中盈利的还不多,这种剧情片的二八定律,对纪录片也一样。对于纪录片来讲,这个挑战更加严峻,因为纪录片很多,但震撼性的纪录片不多。”在此间举行的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资深电影发行人、上海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说,纪录片是有希望走向市场的,但在成为“黑马”之前,自己本身要经历锤炼。

中国纪录片制作重镇——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金越表示,院线平台依然是一个蓝海,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是否挖掘到观众心里想要的那个题材,是否具备了能够讲好故事的能力,是否具有制作高品质影像的基础。

在《生门》公映前,赵军联合另外两位资深发行人为影片发起了25城近100家影院“先观影后付费”活动。观众看完觉得好再买票,觉得不好可以“甩甩手走人”,尽管如此,已完成的87场放映也收获了18万元票房。重庆观众傅德鹏看完影片之后说:“整部电影的题材特别新颖,之前在大银幕上从来没看见过的题材,看得让人心灵震撼。”

“纪录电影不光要简单捕捉世界,更要懂得讲故事。没有按照讲故事的想法去拍的,这往往是跟观众失之交臂的原因。”赵军说,《生门》的导演陈为军从40个家庭的故事中选取了4个作为代表,在医院里面待了100多天跟拍,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手术台内外,在叙事上又让影片充满悬念。

专家认为,从目前中国电影观众构成看,一部纪录电影能否引起年轻人群体关注,对于票房好坏至关重要。《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版今年1月播出以来,迅速走红网络,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在二次元主站哔哩哔哩点击量超过200万,收获6万多条弹幕。

在中影南方新干线副总经理邱晴看来,正是这个观看电影最多人群的关注,才使得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11月28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首映时,一票难求。“故事、风格、情感,以这三点来吸引现在观看电影最多的年轻人群,才有所收获,才有可能成为‘黑马’。”邱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