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千亿 袁隆平遭"低俗"评价是价值的迷失

2017-07-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曾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袁隆平10月6日对此回应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长江日报10月7日)袁老可能不知,用财富来衡量所有行业的价值,是目前流行的趋势.除了对科学家,还有作家.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等.一种说法是,在当前这个时代,用财富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来衡量科学家,体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两年前,当"2007湖南富豪500强"出炉,袁隆平以1000亿的身家和&q

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曾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袁隆平10月6日对此回应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长江日报10月7日)

袁老可能不知,用财富来衡量所有行业的价值,是目前流行的趋势。除了对科学家,还有作家、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等。一种说法是,在当前这个时代,用财富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来衡量科学家,体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两年前,当“2007湖南富豪500强”出炉,袁隆平以1000亿的身家和“名誉首富”的美誉高居富豪榜首时,不少舆论称,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而对于作家、演员、主持人来说,由于财富排行,还具有“品牌推广”价值,因此,就更有市场。

可同样是用财富来衡量办学与学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得到舆论广泛的批评,比如,有机构推出“校友富豪榜”,以培养的富豪校友为指标,评价一所学校的“育人伟业”;有好事者制作“教授富豪榜”,根据教授的收入,排出国内富翁教授的座次。舆论认为,这种富豪排行,矮化了大学的精神,也异化了教授的价值。

舆论的截然不同态度,倒也不难理解。当科学家与企业家、演艺明星在一起时,财富是可以将他们分出高下的可行性指标,没有财富这个标准,怎么排?总不至于富豪榜上,没有一个科学家的名字。而在科学家自己排“位置”的时候,再利用财富指标就摆不平了,你说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那钱学森、吴文俊的身价又是多少呢?

把科学家与企业家放在一起,用财富来比个高下,这是好意,但这好意本身,不恰恰说明,科学家的价值已经迷失?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中,科学家的价值,是有自身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社会也认同这种标准与体系的。科学家的价值无法简单地用金钱、财富来衡量,真正的科学家,也不会因自己在富豪榜上名落孙山而失落。“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价值,有必要用“身价1000亿元”来加以肯定或彰显吗?

如今,不仅仅在社会上,爱套用财富来评价科学家,就在高校与学术界内部,也用财富标准来评价教授与学者的价值。比如,以课题的经费多少,来评价课题的价值,这种评价下,课题经费最多几十万(通常情况下只有几万)的人文科学课题价值远远小于工科与理科课题的价值(自然科学课题最少几十万),文科教授的重要性也于是远远低于理工科教授的重要性;还比如,以赚钱的多少,来评价教授的能耐,高校之中,目前赚钱最多的教授,大多集中在管理学院,因为有MBA、EMBA项目,在国外一流大学,管理学院因为偏重实务,并不是学校的主流学院,可在国内高校,管理学院因为财大气粗,俨然是最热门学院;再就是以讲课费的高低,来看教授的影响力,不知从何时起,有一些机构在搜罗名教授出场费,出场费越高者,被认为社会影响力越大,江湖地位越高,据说有的教授出场费高达10万,可出场费能说明学者的真实价值吗?按照出场费“指标”,袁隆平的身价那是远不如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

除了财富指标,当下还流行另一个指标,即官位指标,来衡量科学家的价值。若干年前,院士在一些地方,就被认为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高级”学者。在目前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之内,只有教授头衔,是吃不香的,教授们纷纷应聘校内的局级(即校级)、处级以至科级干部,“局长教授”、“处长教授”、“科长教授”,才是货真价实的可以在学校里有话语权的教授,所谓“教授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国内几乎所有重大学术论坛、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学者“排座次”,无一例外地,都是先看是何“长”、再看学术头衔。

用财富和官位评价科学家,必然导向越来越多的学者,追求财富和官位,而没有了学术追求,学术圈内比官大、财富多,而官大、财富多往往也就意味着“学问高”——在我国学术界里,像袁隆平院士这样不受名利诱惑,坚持自己的兴趣,“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的学者,已日益稀少。而当学术研究与财富、官位纠缠在一起,学术也就成了名利场,学术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官位、财富的过程,反之亦然。可想而知,这会形成怎样的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又会产生怎样的学术成果。

所以,真正重视学术价值,提升学术尊严,不是用财富来评价科学家,而在于建立学术评价体系,减少官商二气对学术的侵蚀,引导科学家潜心做自己的研究,追求真正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