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合成毒品的危害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这一类传统麻醉毒品而言的。鸦片、海洛因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合成毒品是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的有兴奋作用、有的有致幻作用,也有的有中枢抑制作用。又因为是近二十年才在中国出现滥用,并且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 “新型毒品”和“俱乐部毒品”。
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吸食者一般由于在吸食后会出现幻觉、极度的兴奋、抑郁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容易造成暴力犯罪。
在中国流行滥用的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新型毒品“娱乐性”的假象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毒”的本质,这也是新型毒品蔓延的重要原因。
191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合成了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冰毒,并在二战期间作为抗疲劳剂在士兵中广为使用。战后,日本大量抛售库存冰毒,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冰毒大流行。
常见类型
冰毒(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被称为“冰”(Ice)。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强烈。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该药小剂量时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故其丸剂又有“大力丸”之称。具有较强的成瘾性和依赖性。是我国流行较多的毒品之一。
麻古,一种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
摇头丸(MDMA),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
K粉(氯胺酮),分离性麻醉剂,分离性麻醉剂。服用后遇快节奏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产生意识和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幻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造成严重损害。此外,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的K粉,可随意勾兑进饮料、红酒中服下,易让人产生性冲动,所以又有“迷奸粉”之称。
三唑仑,又名海乐神、酣乐欣,淡蓝色片。一种镇静、催眠药物,长期服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
原因
吸食合成毒品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社会层面、心理层面的因素,又有医学方面的原因。
· 从社会层面讲,合成毒品的流行、扩散伴随着很多人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
· 从心理层面讲,精神空虚、追求刺激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 从医学层面讲,合成毒品药性反应不那么快,是诱导大家吸食的又一重要原因。
危害性
专家表示,合成毒品毒性强烈,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急慢性精神障碍;同时,这类毒品还会对心血管产生兴奋作用,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严重的可产生惊厥、脑出血和猝死。合成毒品滥用者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病症状,从而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和艾滋病、性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禁毒、戒毒,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吸毒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令人忧心忡忡的是,社会各界对这种“毒性”的深度了解几乎停留在“高层”,也就是停留在与禁毒、戒毒相关的专业人士层面,“底层”也就是基本群众却知之甚少,甚至一片茫然。对毒品与毒性的认知,很多人的脑海里还只有海洛因的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吸白粉”。曾有一副对联生动地描写吸毒对家庭造成的恶果——“烟枪一杆未闻炮声震地打得妻离子散,锡纸半张不见火光冲天烧尽田地房廊”。
而毒品种类的扩大,特别是合成毒品的日渐泛滥,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的日渐增多,更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禁毒戒毒专业人士早已发出警告,处于长短不一潜伏期的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犹如一颗颗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给社会带来严重创伤。吸毒人员因精神病突然发作,导致行为异常,砍死砍伤无辜人员的悲剧并不是个例。
海洛因、吗啡等传统毒品,吸食的人群较前有所减少,K粉、麻古、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来势凶猛”,甚至呈现“后来居上”的可怕态势。省禁毒办掌握的资料显示,吸食合成毒品的人员已经超过吸食传统毒品的人员,日趋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合成毒品比传统毒品“来路更广”。海洛因被认为是“毒品中的高档消费品”,价格贵,来路也比较隐秘与狭窄。而合成毒品来源与制作,相对“简易”,成本较低。一些合成毒品,其原料来自于药店的相关药品。药店与监管部门虽采取“限购”措施,防止相关药品被提炼、加工成毒品,但收效不大。限购数量,但很难限制购买人群。正由于合成毒品“来得方便”,其“普及面”更大,危害性更深。青少年人群服食合成毒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合成毒品“毒性”更大,正基于此。
防范及打击
宣传和教育: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把合成毒品对人的身体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危害说清楚,特别是让青年人及容易涉足毒品的群体,从思想上真正认知毒品的危害,营造全社会支持禁毒、参与禁毒的浓厚氛围。
狠狠打击制造:贩卖合成毒品犯罪活动,严厉惩处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尽可能多破案,震慑毒品犯罪分子,阻止更多的人走上犯罪道路。
加大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治理力度,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巡查、监管制度,千方百计压缩毒品消费空间,使涉毒人员没有聚集吸食的条件。
进一步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及时掌握原料流向,堵塞安全漏洞,从源头杜绝其流入非法渠道。
收戒一批吸毒人员,对已经吸食,特别是已经成瘾的人员,动员全社会力量,及时发现、全力挽救,通过综合矫治、戒断恢复,帮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