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的子女杨文伟 杨匏安烈士之子杨文伟访谈
人物简介 杨文伟,杨匏(音:袍)安烈士之子。1929年4月出生,1945年4月参加革命,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淮海、渡江、晋南等战役战斗。1982年在原福州军区离休,现定居珠海。
在参观珠海“历史足迹展”时,记者看到杨匏安烈士的事迹,甚为敬仰。他早在1921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五四时期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31年7月被捕,蒋介石亲自写信和打电话劝降,他不为所动。面对酷刑逼供,他严守党的秘密,宁死不屈。同年8月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听说杨匏安烈士的儿子——杨文伟老人现居珠海。我们当即赶过去采访,记下了这位老人对父亲的回忆。
共产党领导人聚会杨家祠
中共早期,一直有“北李南陈”之说,那是指李大钊和陈独秀。其实,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中,还有“北李南杨”一说,“北李”,还是李大钊,“南杨”是指杨匏安。这是前中顾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在杨匏安百岁诞辰纪念会上说的。
杨文伟说,1918年我全家住在广州北山杨氏家族设立的杨家祠时,许多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去过那里,周恩来、陈延年、谭平山、张太雷、苏兆征等都是常客,许多党的重要行动在那里讨论、酝酿。
在广州时,杨匏安一面在中学任教,一面兼职《广东中华新报》记者,从事写作。
同年7月12日起,杨匏安又以《世界学说》为总题,发表了40多篇介绍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社会学说。其中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是《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从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连载,与李大钊的名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差不多同时问世。正因为杨匏安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所以有“北李南杨”之说。
当然,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在全国产生最大影响的还应该首推李大钊。当时,《新青年》在全国影响很大,而《广东中华新报》知之者很少。
周恩来冒险到杨家看望
早期从事革命事业,危险重重,杨匏安一生中有4次被捕入狱的经历。
第一次在青年时代。当时,他才17岁,刚从广东高等学堂附中毕业,回母校恭都小学当老师。校长贪污公款放高利贷,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揭发了这件事。不料校长贿通官府,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拘捕入狱。
第二次是省港大罢工。杨匏安是五人领导核心成员之一,是代表廖仲恺去的,主要是做好工会国民党上层说服工作。后来港政府宣布戒严,他在海员戴卓民家被捕。后因没有证据,很快被释放。
杨家迁居上海后,有一次,因为党的一个刊物《红旗》暴露,印刷机关被破坏,杨匏安第3次被捕,关进提篮桥监狱。这次被捕,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大力组织营救。周恩来曾冒险来杨家看望。杨匏安母亲非常感谢,但坚决不许周恩来再来,说:“这么危险,你就别来看我们了。”这次由于杨匏安的身份没有暴露,加上党组织通过律师营救,结果他在监狱里关了8个月后被释放出来。
杨文伟听母亲说,时隔不久的一天半夜,一家人被一阵粗暴的拍门声吵醒。打开门,进来一群持枪特务,开口就说要找杨匏安。父亲知道自己暴露了。母亲给他找了几件御寒的衣服,全家人眼睁睁地看着他被特务抓去。父亲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事后才知,是有叛徒向国民党特务机关告了密。
高薪收入交给党作经费
杨匏安被捕之后,隔了很长时间,设法从狱中传出一张字条,是用铅笔写的,大意是,近日有南京“旧识”劝他,他不为所动。他告诫家人,千万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钱和物。
如果不能生活下去,就立即南返。他还特意在字条里写下“虽穷缝纫机不可以卖去”这句话。他深知母亲年迈,妻子多病,6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最小的只有3岁,今后的生活肯定会非常艰难。他叮嘱家人实在过不下去,就回广东。可实际上广东老家已经没有任何财产了,原来家中仅有的3亩地在父亲考入广东学堂附中时就卖了。他嘱咐不要把缝纫机卖掉,因为那是家里唯一的谋生工具。
杨匏安曾当过国民党的重要官员。国共合作时期,他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等,一个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但他把绝大部分钱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作为家用。
怎么评价杨匏安的一生?杨文伟朗诵了父亲曾写过的一首诗《寄小梅》:
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逃生来绝域,问禁入危邦。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