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柱将军的家乡 李毅将军 参加宁都起义的开国少将

2018-04-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参加宁都起义的24位少将:王谦.王振祥.王蕴瑞.刘放.孙润华.李毅.李化民.谷广善.汪洪清.苏进.侯世奎.张汝光.张步峰.张松平.张明远

  参加宁都起义的24位少将:王谦、王振祥、王蕴瑞、刘放、孙润华、李毅、李化民、谷广善、汪洪清、苏进、侯世奎、张汝光、张步峰、张松平、张明远、孟庆山、徐国珍、郭卓辛、黄德魁、熊伯涛、鲁瑞林、曹灿章、靳虎、靳来川。

李毅将军(1911—1981)河南省开封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李毅少将照片

李毅将军简介 原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 李毅是河南省开封市人,1911年出生。他1930年在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73旅当医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宁都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卫生部医院院长,13师卫生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处处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医政科科长,新四军第6支队卫生部政委。以后改行当政工干部,历任新四军4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11旅32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11纵31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建国后,任军事学院政治工作教授会副主任,中共党史教授会主任。后调装甲兵工作,历任装甲兵学院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李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去世。    李毅少将生平经历 李毅,1911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李毅1927年参加西北军,1930年在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73旅当医生。

1931年,李毅参加了宁都起义。后任红5军团卫生部医院院长、13师卫生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后,李毅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处处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李毅任八路军总部医政科科长、新四军第6支队卫生部政委。后改行当政工干部,任新四军第4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11旅32团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李毅历任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1948年,李毅进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李毅任军事学院政治工作教授会副主任、中共党史教授会主任、装甲兵学院副政委、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

李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准军级、院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1年2月15日,李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李毅将军故事

陆战之王:解放军装甲兵的建军史

装甲兵是陆军中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集机动力、防护力和强大火力于一身,能在其他兵种的协同下或独立执行战斗任务,也可配属步兵作战,因此被誉为“陆战之王”,至今仍是各国陆军所依靠的重要突击力量。

我军装甲兵孕育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之时,成长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正式组建并发展壮大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领导下,人民装甲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丰功伟绩。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利用俄国人赠送的一批铁甲战车组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中共通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选派周士第、赵自选等2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领导了铁甲车队的创办和军事训练工作,这是中共第一批掌握相关技术的专业人才。

次年6月,铁甲车队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实现后的“全面封锁香港”斗争,并与英法军队展开血战,取得了毙敌参谋1人、连长2人、排长5人,消灭英军200余人的战果。这期间,正在举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得知以后,立即号召学员“向以周士第为首的铁甲车队学习”,并流露出能尽早建立一支我党独立领导的“铁甲车队”的愿望。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为继续培养我党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党中央曾多次派我军干部去苏联学习。许光达、蒋泽民、孙三等,就是那时我党派往苏联学习特种技术的留学人员。1932年秋天,苏联东方大学为中国留学人员举办“特种技术训练班”,为我党培训汽车、坦克和炮兵方面的技术人才。

许光达等也被调往东方大学训练班学习。在这个训练班中,共有40多名中共党员参加学习和训练,他们后来大都成为我军各种特种兵建设的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1937年6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摩托学校”,开始着手自己培养我军的特种技术人才。7月,毛泽东又代表党中央指派陈云去新疆工作,并让他借助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机会,与新疆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以利用他们所创办的特种技术学校,为我党代培各种特种专业技术人才。

很快,陈云便率我军400余名干部战士来到新疆,并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组成“新疆总支队”,经协商后,开始加入到盛世才的特种学校,学习航空、炮兵、装甲兵和汽车等多种专业技术。这年11月,在苏联学习的许光达和训练班的同学们也学成回国,并从新疆入境借道西安,于1938年1月辗转到达延安。

党中央、毛泽东十分珍视这批从异国归来的特种技术人才。1月8日下午,毛泽东在王稼祥陪同下,亲切接见了这批从苏联回国的留学生。毛泽东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在列宁的故乡喝过洋墨水的人,有学问噢!你们当中很多学的是汽车、坦克和飞机,现在还用不上,我们还没有机械化部队。

但将来一定会有的,一定能用得上。”接着,毛泽东仔细给大家讲了当前的抗日形势及我军的发展远景,然后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一辆坦克,也没有大炮,但已经有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

有了人,我们就一定能把特种兵建立起来!”不久,这些回国人员便被调往刚刚成立的“摩托学校”(其中,许光达被调往抗大担任训练部长,蒋泽民担任抗大一分人员队分队长,孙三和其他大部分被分配到摩托学校),负责该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在清凉山下,孙三等带领摩托学校的学员们挖窑洞,修教室,建操场,做教具……训练开始后,没有坦克教练车,他们就在墙上挂起一张张坦克挂图,然后拿汽车作比较,想象着练习……最后他们终于在心中形成了“坦克”的概念,并知道了它的威力、性能以及如何配合步兵作战。

3个月后,他们便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表演了利用坦克模型进行的“步坦协同演习”,并展示了他们研究制定的“用集束手榴弹炸断履带,缴获敌人完整坦克”的方法。

1938年10月29日,在延安召开的第六届中共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出了创立机械化兵团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任务的重要指示。从此,我党加快了培养和储备特种技术人才的步伐。随后,一批又一批特种专业技术干部,从摩托学校和新疆的总支队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

1940年,由于新疆形势的变化和抗日战争的需要,经党中央批准,新疆总支队装甲兵排的同志们撤回到了延安。2月5日,在杨家坪前面的空地上,延安军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指出:“你们学得很好,不要看我们眼下没有装备,只要有了人,就一定会有办法。

我看,人是决定一切的,坦克和大炮敌人会给我们送来。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人才,中央已经下了决心,准备尽快建立一支特种兵部队。只要我们有决心,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能够克服!”

以后革命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党中央、毛泽东决定和预见的正确性。

1945年11月的一天,我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工作人员高克,在日军投降后遗留下的一座仓库里,英勇机智地从守卫的伪军手中夺来了一辆日式坦克。从此,我军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装甲车。几天以后,曾在后来担任我坦克大队副大队长的霍舒亭等,又在四平市东哈福山区发现了6辆日军掩埋的完好无损的坦克。

几天后,孙三等人在抚顺、铁岭一代收集到了300多桶柴油、汽油和机油。后来,西南军区派人送来了他们搞到的9辆坦克和2辆汽车。

牡丹江军区也交来6辆坦克。就这样,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批准同意,1945年12月1日,在沈阳市郊马家湾子,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朱瑞宣布命令,正式成立炮兵学校坦克大队。当时,该大队共有成员30人,仅1辆坦克(其他坦克还未送达到位),孙三为大队长,高克为副大队长。这就是我军最早成立的坦克部队。

不到半年,1946年4月,东北局便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派这支成立不久的坦克大队参加了攻打长春的战役。战斗打响后,蒋泽民等驾驶坦克,配合我地面部队向长春守敌发起猛攻,14日我坦克大队初次参战便旗开得胜。蒋泽民由此成为我军驾驶坦克作战的第一人。之后又经过15、16和17日三天激战,我军便胜利攻克长春,人民装甲兵的作战史由此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

以后,我军坦克又多次参战,同时从全国各地也不时传来缴获敌人坦克和成立坦克大队的消息……

1946年8月,我军在陇海战役解放河南兰封县的战斗中,一举俘获国民党战车第2团5营的坦克8辆,随即便在该县成立了第二支坦克大队——晋冀鲁豫坦克大队。1947年1月,我军在鲁南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第26师,缴获美式坦克17辆,并于3月在沂水县王家庄成立了第三支坦克大队——华东军区坦克大队。

3支坦克大队的相继建立,为以后人民装甲兵部队的正式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8年5月,党中央迁至石家庄毗邻的西柏坡村。此时的蒋介石正与傅作义合谋,准备秘密组织部队偷袭石家庄,妄图一举摧毁我党中央统帅机关,扭转战局。

接着,便是人们所熟知的毛泽东“四电退敌兵”的传奇故事。然而,在毛泽东导演的这场现代“空城计”中,我坦克部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是1948年10月下旬,毛泽东撰写电文“揭露蒋介石偷袭阴谋并声明我军严阵以待”之后,国民党部队半信半疑,试探着开始向南推进。当他们到达保定附近,仍不见我军动静时,便壮起胆子,于28日兵分四路,齐头向石家庄方向袭来……此时,我军主力部队及华北军区坦克队(该坦克队于1948年7月,由调到石家庄的我军第三支坦克大队——晋冀鲁豫坦克大队和新成立的晋察冀坦克大队合并而成)大部,已开到西线参加太原战役。

石家庄实际是座空城,且眼下只有3辆坦克。其中2辆美式100,1辆日本“小豆”。

接到命令后,我3名坦克手迅即启动坦克向战区开来。同时,在到达石家庄北部滹沱河后,战士们开始奉命在工事两侧制造了多辆假坦克。随后我军仅有的3辆坦克便在这些假坦克前开足马力跑来跑去,一时间,阵地前沿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喊叫声、轰鸣声响成一片……远远望去,真假坦克时隐时现,犹如布有千军万马……

敌人被这气势震住了,停步不敢向前,他们联想到毛泽东的电文,以为我军确有准备,于是不得不草草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