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赵倩 新东方教学培训师赵倩:英国印象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期半个月的英国培训匆匆结束了.这期间,除了剑桥.牛津的培训课程之外,伦敦.巴斯的短暂游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和大家分享一下:关键词一:"自由"说到自由,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词莫名地神往,总觉得这是西方国家才真正存在的东西.有人觉得美国是自由的,可留美的孩子们在那儿却不是这么想哦!尤其是刚去的时候,觉得处处受到无形的限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前形成的意识完全被打破了,新的规矩还没有建立,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有人觉得新加坡这样高度文明的国家是自由的,可我去了

为期半个月的英国培训匆匆结束了。这期间,除了剑桥、牛津的培训课程之外,伦敦、巴斯的短暂游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键词一:“自由”

说到自由,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词莫名地神往,总觉得这是西方国家才真正存在的东西。有人觉得美国是自由的,可留美的孩子们在那儿却不是这么想哦!尤其是刚去的时候,觉得处处受到无形的限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前形成的意识完全被打破了,新的规矩还没有建立,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有人觉得新加坡这样高度文明的国家是自由的,可我去了之后才发现,那儿的地铁里不可以吃东西、不可以喝水,有些公共场所还特别标注了不可以吃榴莲……大家也知道那儿的惩罚措施还是挺吓人的。

那么英国如何呢?给大家说个小故事。剑桥小镇的书店里有一本挺有名的书,叫“夜爬者”。原来,Cambridge里有一个秘密的“夜爬”组织,常趁着夜色爬上学院内的建筑,玩一些恶作剧。这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是St.

John's学院大门上方的雕塑,据说那雕像的右手曾经握着一根权杖,后来不知哪一天被某个调皮的学生换成了扫帚,引得大家前赴后继的“创新”。校方对这样的行为也是无可奈何。现在他手里拿的是一根桌子腿,也许大家觉得这样的造型别有一番感觉吧。

还有一次,应该是某年的圣诞前夕,大家一觉醒来,发现King's College教学楼的四个尖顶上被戴了圣诞帽,觉得挺应景,就放那儿了。可圣诞过去了,帽子依然挂着,神秘的夜爬者们完全没有把它们拿下来的意思。怎么办呢?校方无可奈何,只好高价雇佣外面的人力来帮忙,据说花了上千英镑……这样恶搞学校的事件,在很多地方都不会发生吧?很多人感叹,英国的学生太自由了!

剑桥有一句“校训”:Study hard, play hard.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该学习的时候就认真学,上课、做实验、写论文,每一样都尽心尽力;同样,该放松的时候就撒开了玩儿,只要没伤害到别人,努力使自己开心没什么不对嘛。

要有“娱乐精神”。只要有一个“度”即可,这就回到了之前说的“自由”上面。很明显,“自由”不表示随心所欲,没有限制的自由是非常可怕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法律是个有形的“框架”,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无形的框,在它们设定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这才是“自由”吧。

大家都知道不能犯法,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无形的框”,它可以是道德约束,可以是多年形成的习俗,总之生活在其中的人,应当给与它们足够的尊重,这样一来,才能真正保住我们向往的“自由”。

其实,英国是一个“规矩”挺多的地方。比如,学院的早餐是自助式的,但也不意味着我们想拿多少都可以--旁边的工作人员会提醒大家,甜品只有一种,酸奶和蛋糕必须选其一;饭厅里有一个区域高出地面一块,那儿的座位被称为“高桌”,一般只有教授们才可以坐(当然,他们偶尔会邀请一些学生或是客人同席);

学院里的大草坪也不是任人踩的,有的地方只允许fellow行走……

大家总结道,英国不少等级制度都体现在“学术水平”上,这也挺好。

对“规矩”感受最深的一刻,是在希斯罗机场办理托运的时候。托运和手提的行李有限重,可是很多乘客买了太多东西,超重是必然的。怎么办呢?你会看见不少人挺机灵,觉得彼此之间的东西匀一匀,过了检查再换回来。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大都习以为常了;可英国人就是那么“死板”,办理托运的那位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面前的乘客,“我看见你们在那儿换行李了,这是不允许的。

”这该怎么说呢?你可以埋怨他们“不会变通”、“不近人情”,但不能指责他们错了。毕竟,人家的规矩是定好的,他们只是按章办事,不让乘客过关也是有道理的。

如此看来,不论我们去了哪个国家,都必须试着了解当地的“框架”。一开始不懂,就照着别人学;知道了以后,好好遵守。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钻空子”什么的还是算了。尊重别人才能方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