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一个女孩的浪漫和一场犯罪

2019-06-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雨是不错的方阵,仅次于雪.昨天,北京下了雨,因为今天就是春分,所以这场雨在我心里难免与迎接.等待有某种暗合. 去年北京的春天是有雪的,郁闷了一整个冬天,终于在四

雨是不错的方阵,仅次于雪。昨天,北京下了雨,因为今天就是春分,所以这场雨在我心里难免与迎接、等待有某种暗合。

去年北京的春天是有雪的,郁闷了一整个冬天,终于在四月下了一场。

于是我从电影院走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过春天》这部电影如果是在去年放映就好了。

这样,我就能代替那个一直期待香港下雪的女孩子看看雪,所有的暧昧与期待也都能因为满眼的雪白尘埃落定,掩盖。和所有青春的结局一样。

《过春天》并不完美,但是三月份上半场中我看到的最好的电影。所以我实在有些心痛它的票房至今还在几百万的线上挣扎,必须要强烈地安利一番。

强烈安利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导演白雪,珍贵物种女导演!(请千万不要曲解成歧视女性!这是来自女同胞的兴奋)我们很久没有这样的女导演了,男导演居多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电影缺少真正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思维。所以在电影院里看到“那样”的画面和人物,我真的非常激动!

这部电影和我们以往看到的青春片不太相同。不热血也不算残酷,不美好也谈不上悲痛,说它是平静的,不如用暧昧来形容准确。

这是一部暧昧的青春电影,和爱情有关,和成长有关,也和犯罪有关。

在故事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佩佩的诉求:去日本看雪。她为此想尽方法赚钱,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水客的圈子。

穿梭于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之间的学生妹,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掩护身份。

身份的优势,让佩佩成为了“佩佩姐”。鼓起来的钱包终于让她买到了去日本的机票。

但这样的佩佩却更像一个穿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

她不是佩佩姐,她只是一个刚刚16岁的小女孩。

像佩佩这样的女孩并不少,急切地需要肯定和归属感。但佩佩所处的环境更加极端,她的家在深圳,她的学校在香港。在一个城市睡眠,在另一个城市生活,在一个城市讲普通话,在另一个城市说粤语,在一个城市孤独,在另一个城市隐藏孤独。

《过春天》最早的名字叫《分隔线》,不及后来的名字好,但对于电影的主题来说表达得很准确。被城市分隔开的少女,在安定的生活里有了一种流浪感。不管是家庭还是友谊,不管是深圳还是香港,都无法给她安全感。

这部电影是挑观众的。女性观众要比男性观众感触更深。

虽然《狗十三》也是讲述了一个女孩的青春故事,但电影整体呈现给人的感觉非常男性思维。而《过春天》,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得出来,而那些女孩成长中细腻的情感,女孩要比男孩更明白。

比如!

佩佩和闺蜜JO站在学校的天台上幻想已经到了日本,看着雪,泡着温泉,喝着清酒的样子。这会是我今年看过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幕!

比如!

已经被很多影评人吹爆了的“贴手机”的那场戏!为了把大量手机顺利带过海关,阿豪和佩佩要把手机贴到身上,狭小的房间,放大的呼吸声,窗外闪过的车灯的光亮,交错在一起的面孔!

这种不能戳破的心动感觉,就是16岁的我啊!

一个人犯罪可能是因为仇恨,因为财富或者名利,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是因为一场雪。

为了看一场雪,一个16岁的少女走成为了一名罪犯。愿望有多浪漫,现实就有多残酷。

但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只有佩佩这一个维度,以佩佩的父母为代表的成人社会和以香港城市具象化的人物JO,都在影片的探讨范围内。

如果你让《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伤了心,那就去看看这部电影弥补一下自己吧。

《过春天》是个一语双关的名字。这是将iPhone从香港带到深圳的水客们的行话,也是青春和香港无法清晰描述的少女诗。

该怎么形容这首诗呢?又该怎么形容那个春天呢?

白雪给出了她的答案,我也想给一个我的答案。

正在写稿的此刻,窗外还下着雨,还差一分钟就是春分了,我忽然有一种行走在时间上的感觉,一脚在冬天,一脚在春天。

于是时间变成了一种奇怪的东西,过去就站在窗前,而未来踏过坎坷的数字一步步走向我,此刻依然是此刻。时间像合欢花的花瓣一样迷乱,电脑屏幕上的Word文档字字清晰而间距暧昧。等待时刻的变换这一动机是罪魁祸首,让一切都处于迷幻之中。

然后,

终于!

到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