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影向标
《过春天》得分7.1分
影评人。
去年华语电影最佳。“过春天”的动态,与影片的生动相互照应,导演成功地在影像上树立起了港岛、深圳两个空间完全不同的质感,“拿香港身份证,在香港上学,住在深圳”的生活在两个城市夹层间的年轻人,其身份认同与成长认同均处于暧昧摇摆、无处落脚的空间,《crossing》是地域的穿越,身份的穿越,也是禁区、情欲、从少女到成人的穿越,好几场戏譬如佩佩在饭桌上第一次答应入伙时候的镜头,拍得极其流畅成熟,在犯罪部分亦有黑帮片的灵光与青春片的生涩。
它也代表了被香港电影滋养大的一代如今是如何去书写香港这个地域的。导演的视角、佩佩的视角、手机走私货作为物品的关系,都意味着香港这个地域与内陆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反转式的改变,香港不再是应许之岛,大陆才是淘金地。从这个角度上说,《过春天》是时代变化的贯穿者。
电影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部把文艺片与类型片、港深地缘特性与犯罪情节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作品。一个单非少女试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游走于两座城市、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阶层之间。佩佩对破碎家庭的拒绝和逃离,对经济自立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都通过过关带货这个行为统一出来,为她走向犯罪提供了可以谅解的理由。
影片把少女心事与社会议题紧紧相扣,展现出较为独特的港深生活面貌。黄尧出色地表现出主人公穿梭在关口时的慌张、勇敢和矛盾,出色演绎了一个固执而有自信的女孩,为了摆脱枯燥而无聊的单非家庭生活,勇敢涉险的心理状态。影片并不追求虚妄的歇斯底里化的少年心理描写,而是以女孩行动的节奏和细腻的表情变化去表达内心世界。《过春天》在青春片、女性题材、粤语片和后九七时代的香港社会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推进!
3.秦婉:8分凤凰电影策划。极难得的是有一种青春的轻盈感和现实感,讲述一个处在深港特殊连结线上的女孩,如何面对微妙的亲情友情爱情关系,同时兼具戏剧性。
犯罪层面有江美仪,亲情层面有廖启智,两个香港老戏骨很好地将港味进行了融合,并与主角形成不同的对位关系,加上全片以粤语为主、国粤穿插的状态,令人恍然这似乎还是一部香港电影。内地导演拍了半部港片,还是现实题材的青春犯罪片,可让香港年轻导演有压力了。
最值得称道的是纯熟的叙事技巧以及完成度较高的剧本设置。男女主角的情愫酝酿自然,互缠手机的段落用情欲戏手法拍,达到了性感的效果。 4.大奇特:8分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新导演第一部,以夹在深圳与香港两边的跨境女孩(历史遗留的产物)作为身份迷失中成长的一代,解构了两岸的疏离,用“水货客”的身份构建悬念与戏剧冲突,代出青春美好的稍纵即逝。导演拍暧昧很有一套,而为了过审做出妥协也在情理之中。欣慰的是,能看到女性创作者和女性视角的电影正在填补中国电影以男性为主导的局面,以及类型、视点上的空白。
5.汽车大师:8分电影撰稿人。青春片特有的那种被环境孤立、进而与世界对立的感觉完全把握住了,绑手机那段应该是多年所见最别致的亲密戏。略觉得遗憾的是,身边人物多的是功能性,缺了些自主呼吸的空间。 6.桃桃林林:8分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这几年青春片中非常亮眼的一部,导演将青春片的情节与情绪,置于犯罪片类型当中,将青春的躁动类比于犯罪的刺激。摄影、剪辑、配乐各环节都很突出,几个年轻演员表现也很不错。互绑手机那场戏,拍出了少有的欲望。 7.胡续冬:8分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处女作能拍得这么扎实,确实让人觉得中国电影还有盼头。这个片子已经超出了为“青春片”重命名的意义,它昭示了一种从特殊地域特殊人群的认同困境出发,搭建更普泛、更微妙的境况隐喻的拍摄可能性。片中多处摄影(比如巧妙利用窗玻璃的两段父女戏)和配乐都令人难忘。稍觉遗憾的是,两个城市的环境质感都捕捉得有点略发飘。
if(typeof showBodyUI==="function")showBodyUI("body.4"); 8.刘起:8分影评人。好的青春成长电影总是写出了一种边界,青春与成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边界。《过春天》中拿香港身份证在深圳生活的单非少女佩佩的身份困惑,首先来自陆港两地地缘政治的复杂,但创作者将身份认同与成长困惑交织在一起,使青春的迷惘有了现实质感。佩佩做水客过海关的情节设置时刻带来一种紧张的悬念感,配合手持摄影与电子乐,更好地写出了青春期少女的不安、敏感、孤独与躁动。 9.耳朵:8分“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过春天》绝对不是一个天才型的处女作,它比较像一个认真、努力的学生考了年级前二十,这个成绩你会觉得满意、嘉奖,但是同时也觉得上升空间还是很大。这个片子的影评从去年十月开始,已经写了三四篇了,话差不多说尽了,只是想说下两个比较有争议的地方。一个是大多数人觉得倪虹洁的表演不如其他演员,但我觉得她的表演也特别好。另一个是结局,很多人觉得突兀,但是我觉得在矛盾到一定的僵局,引入外力化解是很正常的剧作方式,包括之后的事情,成长就是如此,过了一个阶段,前面的人全都倏然消失不见。
if(typeof showBodyUI==="function")showBodyUI("body.5"); 10.西帕克:7分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残酷青春,以少女水客视角解读港陆关系。男女互绑手机那场,基本上是国产青春片最接近性爱戏的一次了。 11.黄小米:7分影评人。人物动机和事件有点像泰国的《天才枪手》。但似乎越轨行为还没越搞越大到最失控的地步就戛然而止。观众当然可以理解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可能主要由于编导的收放斟酌。佩佩和父亲之间的相处营造得最精巧。 12.风间隼:7分影评人。青少年犯罪片,展示走私流程、手段以及女中学生入道,节奏丝丝入扣,国内少见。最赞的是一干演员的生活化表演和念白,相当纯熟地营造出了在地感。当然最后免不了又是神兵天降收拾一切,还好我有心理准备。几个定格有点刻意,什么单亲少女渴望飞、想看雪之类的文艺腔调很无聊。最喜欢老爸在餐馆外抽烟,隔着窗子与女儿对望一幕。
if(typeof showBodyUI==="function")showBodyUI("body.6");
电影文化工作者。
影片最让人唏嘘的,无疑是故事高潮时间设定在了iphone 6发售月,无意之中为香港的一后与一前留下了时代注脚。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这就是香港啊!这就是香港吗?一部非典型的青春片,有点残酷,特别懵懂。把一个十六岁的女中学生(其实并不算小了)置于跨越深港的残破家庭,为了存钱和好朋友去日本泡温泉,无意-有意-坚定地成为“水客少女”,充当走私团伙的工具。“爱拼才会赢”,为了做大做强,不惜铤而走险。在少年犯罪故事中点缀亲情、友情和爱情元素,生动描绘青春欲望的萌芽。把年轻人感动得一塌糊涂,让父母亲看得胆战心惊。一部关于中学生的电影,却不太适合中学生看,到底在哪里出了点问题?
佩佩这个角色很出彩,让人分不清是表演还是本色。漂亮、清纯、聪明,平静中蕴藏着一股邪气和狠劲儿。
叙事上,有点虎头蛇尾,警察毫无来由地出现,然后就“没戏了”,一切都戛然而止,让影片在深度和力度上远不及前两年的《一念无明》《树大招风》。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带货少女成长史。台词、镜头、色彩,各个技术层面都挺扎实,老实本分用小切口讲小格局的故事,作为处女作,放在所谓的“内地青春片”大背景下,挺不错的,但也没有被吹捧得那样的高度。整体平稳、平静,但也确实温吞,关于“成长”的精神主旨并不那么充足,如果你非说那是故意的散淡,好吧,但我仍觉得那是讲述能力不足造成的小小遗憾。另外说一下,倪虹洁演的那个妈妈演技实在是太差了,这片子里巨大的败笔,无法掩饰的尬。
高校教师。
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最难得是拍出了生活实感,年轻导演能扎根生活做社会调查的创作态度应高度肯定,主角作为欲望与制度的双重畸形产物,及其艰难打拼的生存境遇,具备异常丰富的解读空间,清新动人的演员表演和流畅自如的视听技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三角恋、塑料姐妹情未脱窠臼,神兵天降戛然而止的结尾也影响了影片的深度。导演在生活的把握、情绪的把控和演员的调教方面展现了不凡实力,相信会有更大作为和更高成就。
电影学者,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策展人。
作为处女作,影像呈现与叙事控制已非常地成熟,而其意义还在于,香港回归这么多年,表现两地融合与碰撞的影片不少,但进行认真思考、不加修饰的不多,无疑《过春天》是其中一部,虽然一些地方只是点到为止。
影评人,著有《台湾电影爱与死》。
作为一个成长故事,佩佩的动机、对于所处环境的反抗、她的欲望她的恐惧,其实没能太说服我;但是作为一部新人作品,它的所有缺陷是可以被原谅的,白雪的下一部是可以被期待的。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其实是一部犯罪写实片,然而描摹少年心事的用力猛过写实本身。
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优点是比较成功地临摹了一部香港青春-犯罪片,尤为体现在叙事节奏和空间-光影的把控。缺点是对于香港生活的再现是纯想象,与事实出入较大。
文艺学博士。
到了最后一幕,女主人公的爱情失去了,友情和亲情几乎失去了,她得到了什么呢?一场单纯的青春期冒险而已。她突兀地将鲨鱼倒入海中是不是固执地想要在一场大梦后留下一点痕迹?“水客”这个在两地颇有争议的符号没有承载起任何政治上的含义,在触摸到青春的鱼缸边界之前,主人公先碰到了国的边界。
影评人。
廖启智的出现,给了影片最该有的沉实和缓的风貌,而江美仪又把我们拉回到想象中那个混乱无序的港地中来,倪虹洁则根本不能完成任务,她只能非常生硬地交待剧情。影片是想通过社会、家庭和校园来成为盛装青春的器皿,学校一节最为乏力,姐妹花形同塑料。它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满足了一众港迷的情意结,无论是犯罪片包装下的青春,还是单亲家庭造成的两头栖息,真是有太多似曾相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