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今年第一部五星电影,给了它!
虽然还有不到一个月,2018年就要结束了。
但是,翻了翻自己的豆瓣,2018年我的第一颗五星,竟然是前阵子刚给出的。
那就是,那部今年红遍日本的僵尸喜剧《摄影机不要停!》。
因为之前借着去金马看电影的机会,机缘巧合看到了这部电影。而昨晚,又很幸运的在影院二刷了本片。两遍之后,仍然确认,很喜欢这部电影。
除了在日本和港台很火,本片的热度,甚至烧到了北京。电影资料馆昨晚也安排了一场放映,六百人大厅,开票三分钟抢空。从那天起,每天在影迷群朋友圈都会看到一百三十次求票信息。
咸鱼也不负众望地出现了天价求票。作为一部没有任何主创出席、卡司全路人的电影,这个价位非常惊人了。
当然,我们并不建议这种行为。
而在日本,《摄影机不要停!》本身就是一出小成本逆袭的奇迹。
六月开始上映的时候,只有新宿和池袋两家影院单独放映;随着网络口碑发酵,渐渐是扩张到超过100间电影院上映;到八月下旬,全日本已经累计有超过200间电影院上映。
凭借三百万日元的成本,大概也不倒20万人民币的样子,最终收获了超过21亿日元的票房。
因为成本低廉,大多数演员都是免费参演,不少都是导演的朋友,有些只是大学生,甚至有人的本职工作还是记者。
就是这样一个组合,却成就了今年日本小成本电影的一个奇迹。
先不说别的,影片本身的观影体验就实在是太好了。说实话,真的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笑得这么大声、这么忘我过了。如果你赶上一个人很多的场子,那效果一定更加明显。整场就好像在比赛谁的笑声更大一点,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旁边一对台妹最后更是形象全无。
但笑着笑着,看到最后又实在是非常热血和励志,甚至有些感动,一时都分不清是笑出了眼泪,还是因为其中的情感而眼眶湿润。
当然,这部电影在豆瓣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口碑回落,从此前的9.1分,也跌到了8.7分。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再好的电影都会有不喜欢它的观众。尤其是,在过高的期待,胃口吊得太高之后,也会让一部分观众产生心理落差。
更何况,这确实是需要你不抱任何期待去看的,因为它其实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创作者未必有很大的野心,却有一颗热爱电影的赤子之心。
平心而论,这不是一部完美之作,但它却是一部近乎于完美的小成本之作。有一个充满噱头的创意,又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严丝合缝,从剧本到制作,都体现出了绝对的匠人精神,更有创作者对于电影的热爱之心。
在这个维度上,或许日本人的安利比我们做得要好得多:此前日本网友推荐大家去看片的时候,并不会在内容或是评价上泄露太多,反而就是含含糊糊地说,“哪怕被骗了也好,就去看看吧。”
而走进电影院的你,可能观看前三十分钟的时候,确实会和朋友面面相觑,觉得自己被骗了。
但也只有看前一个小时你:???
后半个小时的大招连出你才能:!!!
这部电影被分成了三幕。
第一幕是一个极为拙劣的小成本“戏中戏”丧尸片,讲述一个小成本剧组到废弃工厂拍丧尸片,结果戏假成真,工作人员一个个变成了丧尸,男女主角也要真实地狼狈逃生。
到结尾出字幕的时候,三十分钟才刚刚过去。这时候画风一转,开始讲述影片幕后的故事。
第二幕的内容就是这部小成本丧尸片的筹备过程。原来这部丧尸片是一个庆祝开台的电视台特别企划,噱头有两个,直播和一镜到底。
为此,他们找来了一个主打“快速、便宜、平庸”的行货导演,迅速搭建起一个鱼龙混杂的草台班子,演员也是各有各的奇葩。
导演一脸绝望并且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能不能拍完
你甚至很难觉得这是一部电影:长度只有三十分钟、电视台特别策划栏目,现场直播,制作人连剧本都没读过,不断地强调“只是为了完全任务”。
虽然看似可能是全片里最为枯燥的部分,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下一幕提供铺垫。
如果说第一幕是谜面:这么一部错漏百出、粗制滥造的丧尸片,为什么会口碑这么好?
而看点,就在于第三幕了。
那么,第三幕到底有什么呢?
我就先不说了。
这部电影好看就好在,它特别适合重复观看,虽然之前已经看过一遍,但是,跑去影院二刷,与其他观众一起去重新被逗笑,并回忆剧情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设定,都会发现切合得非常精妙,几乎严丝合缝,处处都是铺垫和伏笔。
但凡对影片幕后制作感兴趣的人,或者本身就是电影从业者,应该会有更多感触吧,因为,这部电影的灵魂之一就是,电影最大,付出一切,首先要保证电影的制作完成。
而在剧情上,又构思巧妙。虽然第一幕的时候,你会发现影片问题大把。尤其是,连视点都有问题。
比如,演员们一直在刻意回避镜头,丧尸们也没有咬拿摄影机的人,说明这部电影里是不存在“摄像师”一职的。
但摄影师却疯狂给自己刷存在。一会儿是导演突然对着镜头讲话。
一会儿甚至有个人伸手擦镜头的血。
这都可以说是严重的穿帮了吧!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合理解释的
看似粗制滥造的小成本电影,实则却是浑然天成的高级喜剧,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吧。
而这一切,都要倚仗写得滴水不漏的剧本。每一个看似漏洞百出的细节,都是为下文埋的梗,也都被合理地解释掉。这实在是太考验编剧的功力了吧。
实际上,这部电影主打的几个噱头,长镜头、血浆片、迷影和丧尸,我们都在不少电影里见过。
在看《摄影机不要停!》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预期,是比较接近于吉田大八的《听说桐岛要退部》和园子温的《地狱为何恶劣》。
《听说桐岛要退部》中,一直以来活在校园金字塔最底层的电影部部长,最终在天台拍了一部真正的丧尸片。在他的镜头里,昔日被嘲笑的社员们变成了丧尸,撕碎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优等生。
《地狱为何恶劣》则是园子温的一部迷影血浆之作,比起《桐岛》还要更为荒诞。两个黑道帮派找来一个影迷,把他们的火并现场拍成一部电影。
结果机器架起来了,片场也是假戏真做。所有人都在搏命,唯有导演越拍越嗨:最后,所有人都要死在电影里。
再早一些,追溯到柳町光男导演的《谁是加缪》更是如此。这部电影风格上更文艺,但讲述的同样是一群电影系学生拍片,却渐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拍电影、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生活的故事。
先有电影,再依葫芦画瓢地有生活体验;先看到男女主角接吻,再学会谈恋爱;先看到电影中的拍摄地,再亲自到那里去朝圣。这或许是迷影青年的困惑:活在电影里,一切都变得太远,好像一切都变成了”二手生活“。
说到底,大多数以拍电影为主题的迷影之作,其实核心也都是一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打破真实和电影的边界。
电影是爱好,是幻境,也是对生活的逃避。尤其是在巨大压力的日本社会,人们需要一个“释放”。于是,在摄影机背后,他们都近乎于癫狂地宣泄自我。爱电影到极致,就是活到电影里去。
然而,《摄影机不要停!》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解构“一部烂片的诞生”,导演恰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
电影是假的,但是努力拍摄电影的一群人却是真的。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最直接地就呈现在了三位主角戏里戏外的人设上,也立刻会让观众清醒过来:电影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疯疯癫癫、大骂所有人、片场皇帝一般的导演,原来戏外是最没有权力的一个人,总是被夹在大牌演员和制片人之间,只能露出软弱的笑容,不停妥协。
总是在逃命、尖叫、可怜又勇敢的小绵羊女主角,戏外是个超虚伪的女idol,一脸假笑、要求超多,还一律甩锅给经纪公司。
忠心保护女主的可爱白斩鸡男主就更可怕了,戏外是个超爱耍大牌的臭脸偶像男艺人,还总以艺术家自诩,人生爱好就是在排练时不停质疑导演。
接下来,镜头继续拉向剧组的其他成员,你也会发现,不仅是三位主角,每个工种的人,好像都各有各的不配合。每个环节也都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纰漏。
在这个层面上,可能这部电影的灵感更多来自于三谷幸喜的电影处女作《广播时间》,以及英国知名话剧《糊涂戏班》,或者话剧改编的电影《大人别出声》。
《广播时间》讲述的就是在一场电视台广播剧直播节目中,因为制片人、主演对剧本各种指手画脚、场面状况百出,而使得编剧在现场不断临时更改剧本,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
电影的前三十分钟非常琐碎,大量人物不断登场、铺陈他们彼此的关系,这都是为了给最后完全放飞自我的直播做铺垫。
《糊涂戏班》更为直观,同样也是一部三幕剧,第一幕是彩排,第二三幕都是正式演出,第二幕是演出时乱糟糟的后台,第三幕才是舞台上的话剧。
前两幕戏都是铺垫:在第一幕中,观众通过彩排,看到了原计划的话剧;第二幕中,感受到了后台演员之间的矛盾激化、勾心斗角。
第三幕则是全剧高潮,同样是将戏外的矛盾带到了舞台上,各种即兴表演、慌乱圆场,基本也是整出戏“垮掉”。
在情感内核上,《摄影机不要停!》无疑还是更接近于《广播时间》。
在《广播时间》中,支持这部广播剧顺利播完的是作者铃木京香。虽然只是一个没人看得上的家庭主妇,但她却一直没有妥协,试图忠于自己的作品、保留原作的人物和风格。
而在《摄影机不要停!》中,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是影视行业各个工种,包括从业者和爱好者的状态。最终拯救了这部电影的,也确实是“爱电影的人”。
在拍摄过程中,最大的悬念同样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让电影制作持续下去。
关键时刻发挥急智的,都是平时不得不坐冷板凳的电影爱好者:以替补的身份,和对电影的热情去顶上去。在热血的同时,又带着迷影的元素,这本就很感人了。
与此同时,故事还埋住了一条父女情深的情感主线。
你能想到,这样一个大玩血浆、恶搞爆笑的电影,最终的落脚点仍是情感吗?
尤其是,最终的情感还非常感人。并与本身剧情有着诸多呼应,也使得,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只有搞笑和噱头的电影,它让你看到爱与情感,这才是让作品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当然, 最厉害的还是导演。虽然看起来唯唯诺诺、习惯性在各位大佬面前低头,但前前后后狂奔、到处救火的也是他。
嘴上说着主打“快速、便宜、平庸”,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部作品。
是的,“作品”。
可以感受到,虽然此前的一切设定都是在强调,这就是一部得过且过的电视台产物,甚至很难被当做是一部电影。
但正因为所有人还是将它看做是一部“作品”,所以这部小成本丧尸片最终才可以顺利播出,而没有被惨遭腰斩。
一部电影的诞生,哪怕只是一部完全不被人关注的烂片,都不只是一挥而就的灵感和艺术,更是一个团队劳心劳力、破除万难、共同打造的产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筹备和演练,这些都很不美好,也很不浪漫,反而极其琐碎,也需要务实的精神。
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了。
我们看到了太多歌颂天才的迷影之作,但《摄影机不要停!》,却是献给每一位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兢兢业业、充满心酸的平凡的、普通的幕后人员。
没有天赋、只有一腔热血的人,就注定不会被看到了吗?
不会的,这部电影已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大概,这才是真正献给影迷的情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