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故里 红色记忆:走进许世友郑维山将军故里
大河网讯(记者尚国傲实习生韩雪鸿)9月24日早上,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河南新县田铺乡许家洼的许世友将军故里,感受将军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忠国孝母的将军情怀。
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出生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洼村。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曾任国民革命军连长。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
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多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许世友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3岁那年,许世友的父亲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活着尽忠,死后尽孝”是许世友生前恪守的人生信条。据介绍,许世友曾有三跪慈母的感人之举。其中一次,是在1958年,许世友回家探望母亲,由于交通不便,把车停在新县县城后,他赶着马匹回家。
回到家中见母亲不在,他便凭着儿时的记忆的小路寻找,在半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背着柴艰难前行。许世友一时没认出是自己的母亲,还是母亲叫了声:“友伢子,你回来了!”许世友闻声后,不顾众人在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表示生前不能为母尽孝,死后定要为母守坟。许世友将军“忠国孝母”的情怀,感动了采访团的每位记者。
1976年春,“四人帮”借机陷害邓小平。许世友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以此来打抱不平:“娘儿秀才莫猖狂,三起三落理不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打他三百枪。”“娘儿秀”才指的是江青、张春桥“四人帮”一伙,“三起三落”指的是邓小平的一生,诸葛亮指的是邓小平。这首诗看起来文化水平不高,但气势磅礴,一针见血,反映了许世友特殊的个性。
许世友将军墓,是将军故里中一道特殊的风景。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病逝,经中央特批,其灵柩运回老家新县安葬,长眠于母亲身边,成为了我国倡导火化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特许土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从许世友将军故里出发,车行约20公里,记者一行便来到了位于新县泗店乡屋脊洼村的郑维山将军故里。遥遥望去,郑维山将军骨灰的撒放处—将军石,屹立在狮峰顶山麓。
郑维山将军1915年出生,13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任红军主力师政委,在他70年的戎马生涯中,三爬雪山,三过草地,参与指挥大小战役数百起。
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发动以打击西线美军为主的夏季反击作战,以配合板门店谈判,并将主要攻击方向和任务交给郑维山担任代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在作战会议中,有人对郑维山的作战方案提出了异议,认为万一打不好,影响停战谈判进程。
郑维山说:“这仗一定要打。错了我负责!杀头杀我的!”6月16日,历时5天6夜的拼死奋战,郑维山指挥的二十兵团所属部队停止主动向敌攻击,金城反击战的第一阶段战役结束。
郑维山率部队策划和导演了一场三千多人大潜伏,攻占金城以东及东南地区9个要点,攻歼敌两个团的阵地,毙、伤、俘敌27151人,收复土地58.4平方公里。从此,郑维山朝鲜战场拍案战金城的故事广为流传。
2000年4月19日,郑维山生命垂危。在病榻上,郑维山口述了给中央军委的信。信中说:我郑重请求,在我不行的时候,立即停止对我的治疗,多节约些医疗经费,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次贡献。我一生积蓄无多,请将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上交组织,平时积存下来的书籍送给大别山一个学校,供山区的孩子们使用。
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5月9日郑维山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临终前嘱咐,丧事从简,将其骨灰撒放在青少年时期生活、战斗过的故乡后山一块巨石周围,即今日的将军石。
毛泽东主席曾盛赞“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郑维山将军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里,为现代战争史和共和国的建国史上都写下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