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2016电影票房缩水 叶宁却说是好事

2019-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电影票房缩水 叶宁却说这是好事--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高开低走,春节档的狂欢之后,暑期档.国庆档先后失守,年初"冲击600亿票房"的口号成了镜花水月.全年以457.12亿票房收官,险险保住了增长(不到4%),"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已经到来"的说法在业界甚为流行.然而,华谊兄弟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却认为这不是拐点,而是调整,而且这样的调整是好事,意味着内容为王的时代终于来临.华谊兄弟电影在被认为&

2016电影票房缩水 叶宁却说这是好事——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高开低走,春节档的狂欢之后,暑期档、国庆档先后失守,年初“冲击600亿票房”的口号成了镜花水月。全年以457.12亿票房收官,险险保住了增长(不到4%),“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已经到来”的说法在业界甚为流行。然而,华谊兄弟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却认为这不是拐点,而是调整,而且这样的调整是好事,意味着内容为王的时代终于来临。华谊兄弟电影在被认为“烂片当道”的2016年产出了《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的口碑之作,但叶宁对华谊兄弟电影在过去一年中表现的评价是“仍需努力”。他将2016年定义为华谊电影的“转型之年”,希望通过重塑并打通内容创作、宣传发行和影院终端,让华谊电影重绽芳华。

●电影市场 调整是好事

内容为王

针对2016年电影票房增速明显下降的趋势,电影业内做出了各自的解读,有人悲观地认为“拐点”已经到来,也有人认为2017年会触底反弹。叶宁将之解读为一次调整,意味着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觉得去年电影市场的表现代表了一种调整,说明这个行业在经历一个变化。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大家在思考的问题。”叶宁分析指出,前些年观众把电影作为首选的娱乐消费方式,同时还是一种时尚新潮的消费方式,而今随着电影院的增加,放映电影的增加,大家已经慢慢适应了这种方式,看电影成为日常文化消费的常态了。“习惯了,就不是那么新潮了,也就不一定是首选了。”

其次,随着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时间成本已经成为观众更在意的事。这一点反映到日常文化消费当中,就体现为观众消费需求的转变,转向对质量的要求。观众变得比原来更有要求,更在意也更挑剔,因为他们会衡量时间付出值不值的问题。“如果没有真正觉得值得去电影院耗费两三个小时时间看的电影,有可能就不去电影院看了。”

另一个方面,随着视频网站和各种电视盒子的发展,如今已经是多频时代,观众观看电影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只有那些真的能激起观众观影需求的电影,观众才会去电影院看。如果需求不那么强烈,观众完全可以选择在视频网站等平台上观看。叶宁表示,这样的调整让电影的内容变得更加重要。

电商贡献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认为2016年电影票房增长放缓,跟电商票补退潮有关,并认为前些年电商的大规模票补,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是揠苗助长。叶宁表示,电商票补退潮并不是去年票房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相反,自2012年开始,电商对中国电影票房扩容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电商的加入让观影方式越来越便捷,让电影与观众的连接越来越简单。现在电影购票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通过电商,看完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感受。可以说,电商重塑了一系列社会消费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电影消费模式的转变只是其中之一。”

在叶宁看来,中国电影前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商的推动。“只不过,前几年大家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很快就发现智能手机数量已经稳定了,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很快就饱和了。电商作为渠道的作用进入饱和阶段,后面中国电影的驱动还是得靠内容,也必须是靠内容。”在承认电商发展对于电影推动贡献外,也表达了对电商发展带来的低票价问题的担忧,“低票价让观众变成流量,却伤害了电影内容本身。所以华谊兄弟要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希望和电商平台携手来改变这种依靠低票价吸引客流的模式,还是希望电影的魅力来自于内容本身。”

对于去年的电影票房数据,叶宁的解读也别出心裁。虽然去年票房增长3%多一点,但观影人次增长是9%。这是一个非常正向的数据,这还没有加上观众在其他平台上看的数据,加上的话,总量可能是很惊人的。“当渠道饱和,观众也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一定是产品端的供给力够不上大家消费的需求,才是真正的矛盾。优质的内容、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内容,变成很核心的解决方式,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内容为王为强者的时代正在来临,大家要努力成为真正的强者。”

●华谊电影 转型再出发

仍需努力

在被认为“烂片当道”的2016年,华谊推出的《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但票房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对于华谊兄弟电影2016年的表现,叶宁的回答是——华谊(兄弟电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还有很多需要去做、需要去调整的。“电影行业有大小年之分,2016年是个小年,而2016年也是华谊兄弟电影的转型之年。我觉得是必然经历的调整吧,不说是阵痛。因为整个电影市场在变化,华谊兄弟电影领导中国电影很多年了,也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但我们更多地把这种调整和转型看成是一种机会。”

《我不是潘金莲》和《罗曼蒂克消亡史》,叶宁称之为“为之骄傲的电影”。“他们坚持自己电影语言表达,还做了创新。在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坚持,是一种态度,这也是华谊兄弟电影的态度。我们毫无疑问会全力支持这样的导演拍出一部部留得下的作品。”但叶宁不认同这两部电影市场不成功的说法。“《我不是潘金莲》做了这样的尝试,在这样的档期、这样的喧嚣浮躁之下取得了这样的票房,是难能可贵的。程耳导演的作品,可能有的观众对这种表达觉得有距离感,但欣慰的是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会反复观看。这部电影的反复观看量在2016年是独树一帜的。更不要说程耳还通过这部电影圈了一大帮子铁粉儿,都爱死他了。从长远来看,这两部电影在市场上是成功的,它表达到了,传递到了,经得起反复咀嚼。”

重新出发

叶宁喜欢用比喻。采访中,他把自己比喻成守护花园的老农——把土地耕种好、施肥浇灌好,让更多的种子(电影创作者)知道并相信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最后长成参天大树。在谈到华谊兄弟电影转型之年时,叶宁又把华谊电影比喻成“人的躯体”——内容制作是头部;新成立的负责宣发的华影天下是腰部;而华谊兄弟影院是四肢。他称自己的工作就是把整个躯体“打通”,让华谊兄弟电影重新成为一个跑得很快的年轻人。

谈到转型,去年缺乏爆款电影的市场表现,以及冯小刚电影在未来华谊兄弟电影战略中的位置是绕不开的话题。叶宁对此一一做了回答。他将冯小刚电影称之为“华谊电影的良心”,并指出冯小刚成立的美拉影业,华谊兄弟也是控股股东,未来双方的合作只会更加紧密。对于冯小刚本人而言,美拉成立之后变得更轻松了,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创新。叶宁感慨地说:“对一个电影大师来说,这是最幸福的事情。小刚导演进入了自由的王国,我很羡慕他。”

对于华谊电影,叶宁认为首先2017年要在类型化、工业化的大片上下工夫,比如《狄仁杰》、《阴阳师》。“类型化、工业化一定是中国电影未来的方向。”叶宁说;第二是要支持有着强烈风格的作者电影类型,比如冯小刚的电影,管虎、程耳的电影;第三是支持年轻导演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2016年电影行业热点争议不断,从年初《叶问3》的买票房事件,到11月《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冯小刚一则微博捅破了万达院线封杀华谊电影的“窗户纸”,再到年末的“恶评伤害电影产业”的论调。作为其中一个热点事件的当事人,从万达跳槽到华谊的叶宁一直对外保持沉默,鲜少发表自己的看法。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叶宁就影评风波以及万达封杀事件都做出了回应。

叶宁:需要大家携手向前

●影评风波

观众不会被操纵

2016年年底,媒体对猫眼、豆瓣等网站所谓的“恶意刷低分”的现象进行了一轮口诛笔伐,甚至有传闻称这些网站的负责人被电影局约谈。虽然这轮“影评风波”以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否认约谈,和《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言论而收场,但其引发的震动在业界回响久远。作为华谊兄弟电影的掌门人,旗下出品的电影在这些网站上的评价也是有褒有贬,叶宁对此并不十分在意。“的确,我们需要健康的影评。但影评操纵观众我觉得不可能,观众自来水的力量是你能操纵得了的吗?一部电影,观众看完心里有杆秤,谁都不能诱惑他,谁都不能左右他。只不过有的观众愿意发声,有的观众不愿意发声而已。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观众的意志是不会被操纵的。”叶宁表示,即便不愿意在网络平台发声的观众,也会把自己的观感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进而影响到他们。

一部电影的上映,总有或褒或贬不同的评论。叶宁觉得,只要看过电影,那他就支持评论自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观众只要去看过了电影,不管喜欢不喜欢,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就好。到我们自己出品的电影,我都是坦然面对所有的批评。只有一个要求,你得真的看过电影,别有没有看过电影就来跟我讨论。没看过电影就随便’扔砖’,那这是要干嘛?是冲人还是冲这个电影啊?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情。没有观影就不要发言,这是我对评论的态度,也是我对所有电影的态度。”

创作要学会倾听

另一方面,叶宁也认同,商业电影的创作与观众反馈是相辅相成的。“创作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善意的倾听。观众买了票去看电影,结果说不喜欢,那我们就会去思考为什么。”叶宁透露,凡是近期上映的电影,他都会买票去电影院和观众一起看,观察观众的反映。“我觉得这是电影人必须要做的功课。做电影的人不去电影院看他们的电影,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和观众坐在一块看,你就会知道这个点为什么他会笑,这个点他为什么觉得无趣,这个点他又为什么会激动。”叶宁总是鼓励导演多去和观众接触,参加试映会、跑站,除了宣传推广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借此收集观众反馈。“商业电影是为观影者服务的,和观众的互动和互相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只想着自己的表达就行了。”

叶宁表示,导演跑站、跑试映听到了市场的风声、雨声,需要由专业的团队解读出背后的逻辑。“为什么观众喜欢这段不喜欢那段,这个剪辑的风格为什么观众看不懂。我会帮助导演稍微作调整,当然也会尊重导演的表达。”叶宁鼓励商业电影的导演要有产品思维,但他强调这并不是叫导演去媚俗、去妥协。“艺高人胆大,越厉害的创作者,一定能平衡好商业与个人表达。平衡不好,要么创作能力不足,要么没有意识到。就这两点,不要找借口。我们要做的事情,一个是为创作保驾护航,保证创作有灵魂、有态度、有锐气;另一个方面是建立起创作者和市场的连接,让他们知道观众会怎么想。知道观众怎么想不是说就要顺着观众去拍,而是在创作的时候会思考,怎样引领观众。”

●万达封杀

尊重市场最重要

去年从《摇滚藏獒》开始,业界都在传万达院线因为叶宁出走华谊兄弟,决定封杀华谊兄弟出品的所有电影,即给这些电影较低的排片。去年11月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万达院线对该片给出了低于平均水平的排映场次。素有“小钢炮”之称的冯小刚导演忍不住在微博开炮,捅破了“封杀”这层窗户纸。而随着万达少东王思聪的回应,也证实了万达因叶宁出走而封杀华谊电影的传闻。身为事件当事人的叶宁当时保持了沉默。年初冯小刚新片《芳华》在海南开机时,有消息称华谊与万达已经达成和解。

虽然时过境迁,叶宁对此事依然不愿发表看法。“我不愿意做更多的评论。”他随后提醒记者观察《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时万达院线给出的排片量。“万达院线对《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么一部高质量但有着非常强的作者风格的电影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恭喜万达院线去年业绩很好,业绩不都是来自于观众一张一张的票,一桶一桶爆米花吗?谁能与市场为敌啊?我觉得大家(万达和华谊兄弟)都是市场中重要的力量,都会把尊重市场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尊重市场才会有更好的经营,尊重市场才会有更好的品牌。大家做电影是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树立公司的品牌价值。”叶宁指出,品牌对万达和华谊两家公司都特别重要。“两家公司都还有其他的生意,都是大鳄。那电影是做什么的呢?电影不就是树碑立传的嘛,把这个想清楚就清楚了。”

未来会携手共进

谈到过去的2016年,叶宁也颇多感慨,他用“巧了”来形容。“中国电影大市场在转型,华谊兄弟电影在转型,我个人职业生涯也在转型。巧了,好像大家都面临着转型。不过这种转型是内需驱动的,都不是被迫的。中国电影市场、华谊电影是靠着市场的内部推动,我个人是靠着内生的力量,都是非常正向的力量。有着内生力量的推动,往认定的方向坚定地跑就可以了。”记者问他万达和华谊兄弟这个事是不是就算翻篇儿了?叶宁点点头:“当然翻篇儿了。”至于未来两家公司的合作,叶宁也予以证实。“肯定会有合作的,大家就乐见其成吧。不一定是在哪一个时间节点宣布,但肯定会有的。两家公司都是中国电影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也都志存高远,致力于成为市场领导者,而且我跟它们都有这么深的情感。最终市场会把大家融合到一起的,这是必然的事情。”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杨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