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张丽丽父亲 天津港张丽丽:大海豪情 巾帼建功
人民日报3月7日电(记者朱虹)短发、高挑身材、细框眼镜,初见张丽丽时,很难相信文气的她就是建设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总指挥。而正是在她的指挥下,2007年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实现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仅用20个月就完成了原计划3年的工程,创造了我国港口建设的一大奇迹。
在天津港工作23年间,张丽丽主持大项目100余项,总投资逾300亿元。她先后获得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天津市十大女杰、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相信天道酬勤”
张丽丽出生在河北张家口。在儿时的记忆中,家里墙上总挂着妈妈的各种奖状。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张丽丽并没有娇生惯养,而是继承了母亲吃苦耐劳的品格。1982年,张丽丽被大连理工大学港口及航运工程专业录取。当时这个专业的女生凤毛麟角,张丽丽却一开始就爱上了港口。
1986年,21岁的张丽丽毕业分配到天津港。她的全部行李是两纸箱书和一背包衣服。当时的天津港条件还很艰苦,陆续有同事调离,但张丽丽留了下来,她喜欢这里波澜壮阔的大海、天南地北的同事、民主向上的氛围。
1993年,天津港决定派张丽丽到挪威进修一年的港口和海岸工程。由于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口语和听力成了障碍。出国前进修中有一次听力考试,张丽丽自以为听懂了,结果发现全答错了。这件事给张丽丽打击特别大,她痛下决心补英语。
张丽丽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同宿舍的西班牙女孩感到诧异,这个中国姑娘,不去享受挪威8月温暖的阳光,不去感受世界闻名的滑雪场,日复一日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到进修结束的时候,张丽丽的口语考试得了高分,而笔试得了同批学员中最高分。
1996年,张丽丽担任天津港务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此后,她主持完成多项重点课题攻关与研究,其中《半圆体防波堤结构研究》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丽丽常说,人在最困难无助的时候一定要再坚持一下,我相信天道酬勤。
“我心里只有责任”
2006年3月,为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市提出了将东疆港区的10平方公里辟建为保税港区的战略构想。2007年2月,东疆港区建设指挥部成立,总指挥的担子落在时任天津港集团副总工程师的张丽丽身上。
当时的东疆港区涨潮一片海、落潮一滩泥,能落脚的地方只有宽不到2米的麻袋混凝土围埝。要在这样的沼泽滩涂上建设一个现代化港区,谈何容易!
重任在肩,张丽丽带领东疆港区建设者们开始与时间赛跑。港区的建设涉及天津市十几个部门、二十多家建设单位,工期紧、环节多、工序交叉。如何安排好每个项目、每一个步骤,是张丽丽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她几乎没有节假日,常常忙到半夜。
4平方公里的地域有近万人同时作业,从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到每个具体环节、流程的布置和施工,张丽丽都严格检查把关;对不合理的施工,坚决推倒重来。开始有的施工单位对她很有意见,觉得她工程排得太紧,对工序太挑剔。有一天下大雾,港区工地能见度极差,没想到张丽丽还是去了工地,因看不清路,差一点冲进海里。那些对她有怨言的人听说后,终于理解了她。
在张丽丽的主持下,施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19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东疆工程中得到应用,其中两项工艺获国家专利,联检服务中心工程获得天津市建设工程“海河杯”奖。
不管多困难,张丽丽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说:“我的心里只有责任。”2007年12月11日,宣布开港的那一刻,再苦再难都没有掉过眼泪的张丽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
“我亏欠家人太多了”
在张丽丽心中,对家人始终是感激和愧疚。1993年,她去挪威学习时,儿子只有4岁,母亲身体也不好。但母亲还是说:“你去吧,我给你带孩子。”丈夫是个胸怀宽广的人,对她的工作非常支持,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让张丽丽最感愧疚的还是儿子。儿子从小学开始住校,因为缺少照顾,身体一直不太好。老师们说孩子很有潜力,只要父母多督促,一定会进步更大,可她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功课。
2007年正是东疆保税港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张丽丽的儿子面临高考。但是港区的工期实在太紧了,张丽丽春节都是在工地上过的,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高考第一天,她和丈夫一起送儿子到考场,看着儿子一步步走进校门,然后回过头冲父母摆摆手说“别送了,再见!
”一瞬间,张丽丽眼眶湿润了。她觉得儿子长大了,而自己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也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儿子的身影还没消失,张丽丽的电话就响了,一项紧急工作需要协调,她只得立刻赶回工程指挥部。
漫长的等待之后,好消息终于传来:儿子考上了。那几天,人人都能感觉出张丽丽的兴奋之情。“我亏欠家人的太多了,只能在退休之后好好弥补,我希望他们幸福。”张丽丽说。
2009年,张丽丽被任命为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更多重大工程建设的重担又将落在她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