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朴珺自称不靠男人被批:没王石谁认识你啊

2019-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新书<习惯就好>中,田朴珺谈到了当初的"红烧肉事件",她称呼王石为"王老师","王老师打来电话:'你没事吧?'"她的回答是,能有什么事呢?

在新书《习惯就好》中,田朴珺谈到了当初的“红烧肉事件”,她称呼王石为“王老师”,“王老师打来电话:‘你没事吧?’”她的回答是,能有什么事呢?“都是浮云,习惯就好”。

“习惯就好”也是整本书的基调,她说这部书不是为了澄清自己或者为自己辩护,而是“关于独立、关于偏见、关于成长”,她更是着重强调自己的独立和事业并非借助了王石的平台,而完全是依靠着自己的头脑和努力。

这依旧是田朴珺一贯的,心得永远充满正能量,永远“政治正确”,细品之下却总是隐含着那么一点炫耀之意的“田氏”作风。她特别急于表现自己和王石在精神和头脑上的平等,“我不是傍大款我不是傍大款”、“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是平等的”、“我很独立我很独立”这样的潜台词一直在她所有的文章和采访中闪现。

看她的文章,总是让我一个朋友特别抓狂,“她总说自己不靠王石,可要不是王石,谁认识她一个八流小演员啊,没王石,她的闺蜜系列顶多也就写写几个前男友吧?”最后,她的结论是“傍大款没什么错,不承认就是你的不对了。”

网上持此种意见的人也很多,其实我倒愿意相信,田朴珺与王石的结合,并非是一句“傍大款”那么简单,我们应该看到两个人在精神和情感上有相契合的部分,更存在着互相激发、彼此促进的一面。王石就像白德瑞,在自己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宠溺着野心勃勃喜欢招摇的“郝思嘉”,心情好了,还能传授她一手两手混江湖的本领。他爱她的真性情和各种小心机,那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表现。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像田朴珺所希望传递出来的那样——她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同学”、“王磨叽”、“笨笨”,竭力营造一种他很依赖她,他们很平等无差距的和谐氛围,这就是她的天真了。以王石那样的身份和阅历,他们在精神上天然就不平等。

老男人对小女人,不要说是王石,就算是一个普通的男人男人,看年轻姑娘,也如同看一湾潭水,那里面有几个小虾米,有几朵水草,几块鹅卵石,都是清晰可见。男人或许并不会去揭穿你的一些小算计,会哄着你玩,拿一些问题和你探讨,但真的当回事吗?真的需要你的人生经验来指导航程吗?

老男人愿意找小姑娘,就是因为两代人之间有时间差。而时间差是用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打一场有准备的胜仗,不会仓皇和绝望,因为一切都经历过了,看过了。旧戏重演,在情感上可能会再次投入,只是没了期待和心跳。

男女之间,越是和气的两性关系,越是可能充满了漫不经心和敷衍。老男人的和蔼,是修养,也是不经意。

田朴珺不愿意看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就像她始终强调自己没有靠过王石一样,都反映出她其实非常介意自己的这种身份和定位。因为介意过了头,反而朝相反方向走过去,不坦荡了。

其实就算承认自己借助了王石的平台又有什么呢,人在社会上总是要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这很正常,别说是找了王石那样的男人,就算是平头小户的,男女之间也一样能实现资源的互利互惠。一个善于学习和利用机会的人能够从任何境遇中得到人生财富,反过来说,没有遇到适当的境遇,也会造成人可能永远无法跨到更高的境界上去。

承认接受了帮助,也不等于就能磨灭自身的能力。个人努力和恰当的际遇,是成功的重要元素。谁都不应该否认这一点。如果没有王石,田朴珺不会和陈可辛成为“闺蜜”,也写不出“你所不知道的陈可辛”这样的文章;不是王石的推荐,褚时健不会和一个自己看着并不太顺眼的姑娘谈人生和理想,搞得自己最后还很心塞••••••王石所能提供给她的,有有形的财富,也有无形的财富,这十分之必然,也十分之正常,中国社会最讲究人情和圈子,身为“王的女人”要做什么不方便点。

田朴珺有今天的成绩,又当电影制作人,又开发商业项目,绝对并非是小演员、做地产和长江商学院的积累,这里面有与王石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对她的争议也是来源于此。她说不喜欢社会为自己打上各种标签,但不是大家非要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她,而是她省略掉自己人生真正重要的一环,那就显得特别的不协调,也不够真诚。

说不靠男人,终究还是靠了男人。靠了也不猥琐,猥琐的是还不肯承认。

当然,人们容易习惯性的把自己人生最关键的节点隐秘不谈,上学的时候你问同学为何成绩这么好,他能告诉你的往往都没什么稀奇,他可不会说他家的灯每天都亮到半夜。比尔盖茨只说自己是从哈佛退学创业,却不说他的第一单生意做成是因为母亲是IBM公司的高级主管,他也不怎么提他的父亲——埃利斯商务律师事务所的老板,同样是IBM的专属律师团队。作为美国的精英家族,他的成功本身就踩在了父辈的基石之上。

人们渴望兵不血刃的成功,那样更能显示出自己的英明神武,有超越旁人的优秀。田朴珺非不承认自己借了王石的“光”,本质上和晒娃狂魔、自拍狂魔是一样的,爱上了虚幻中更完美的自己。

记者说《习惯就好》的腰封上不见王石和“男闺蜜”的推荐语,是因为“摆明了要把一个独立的、敢于抗争的女性和她历程与经验传输给读者。”田朴珺也一再申明,“一个社会不能接受一个靠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女性,是这个社会的问题。”2013年,她获得了联合国妇女署评选出的年度“突破女性奖”,提名理由是:她很特别,她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的职业刻板的印象,她可以是演员、制片人、商人,她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

她是一个聪明的努力的女人,但她的所谓女性独立的经验,没有多大意义,她忽视和隐匿了自己背后一股最强大的力量支撑,避而不提是王石提升了她的知名度,打开了她的事业大门,这种不真实的个体经验,是给很多渴望成功的女性的一张画在纸上的大饼,顶不了饿。

她的独立之路,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够借鉴得起的,很多人没有那样的运气,更没有那样的“聪明”。

更糟糕的是,她所不愿意提起的,年轻女子与成功老男人的结合中所获得的便利,反倒会比她的所谓独立意识更容易成为引人效仿的模板。

如果像田朴珺这样的女性多起来,即使是事业有成,出人头地,也不会让男女平等的路走得更顺利些。因为这依旧没有摆脱男女之间的传统模式,依旧是男权社会分给那些懂得规则的女人的一点甜头。

事业成功并非是衡量女性独立与否的标准。与最终的结果相比,女人如何在过程中实现自我觉醒、自我挑战才是更有意义的。即使失败,也是指引后人前行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