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是这样泄密的
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从此, “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叫响全国,传扬世界。大庆油区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中国对大庆的具体地点等对外是保密的,不做详细公开报道。然而,最终却被日本人找到了大庆的准确地理位置,并根据一系列的情报分析,得出了大庆油田的规模和年产量,并推测出当时中国由于炼油设备不足,很可能要向国外购买炼油设备。同时他们还得出结论,中国由于产油能力大大超过炼油能力,将会向国外出口原油,日本将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那么, 大庆油田是怎样泄密的呢?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袁木等人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日本从中获悉中国已建立了一个新的大油田大庆,这篇通讯附有一张“铁人”王进喜等5名先进工作者的合影,文字说明:“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五面红旗。”照片中,王进喜等身穿大皮袄,头戴大皮帽。日本人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等人的衣着判断,大庆应在冬季零下30度的东北,大致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
这篇通讯另有一张照片,画面是一列列的油罐车,下面有文字说明:“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后来到北京的日本商人乘火车时发现,在《人民日报》上照片中见到的那种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尘土,把尘土样品拿回国进行化验,从尘土的颜色和厚度,他们证实了自己的推断:大庆油田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
196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一二0二钻井队》。文中介绍了该队的先进事迹,其中有段话引起了日本的注意:钻机运到了火车站,吊车、汽车、拖拉机还没有运到,公路也还没有修好。
一二0二钻井队的工人们合计了一下:全队六十四个汉子,加起来力气能抵二十马力,一部分人用肩扛,用绳拉,一部分用滚杠撬。小伙子们拉着棕绳,喊号子。。。。。。一寸多粗的棕绳拉断了,换一根!嗓子喊哑了,换一人!右肩磨破了,换左肩!总计几十吨的一件件笨家伙,就这样拖到了井场。”从这段文章中,日本人推测:油田离火车站不远。否则人力是办不到的。
1966年7月,《人民画报》刊登了“铁人”王进喜的一张照片: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日本人根据照片中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了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
1966年10月,《人民中国》杂志有篇歌颂大庆和大庆人的通讯,其中在介绍王进喜时有以下文字:“王进喜一进马家窑,望着一片荒原,兴奋地说:‘好大的油海!这一下可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这句话给日本人提供了两个信息,一,大庆油田在马家窑;二,这是个产量非常高的油田。
他们从伪“满洲国”的地图上查到了马家窑,这是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庄,马家窑附近有个火车站叫安达车站,马家窑在北安铁路上这个小车站东边十多里处。日本人终于查清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马家窑位于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县的庆安,包括公主峰西南大约四百公里的范围,从北安到松辽油田统称大庆油田。
找到大庆油田的确切位置后,日本人又分析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他们对王进喜的事迹报道做进一步分析,并跟踪王进喜的行踪。王进喜是甘肃玉门油矿工人,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同年10月,他登上天安门城楼,之后就不见了。日本人推测:王进喜是在59年10月后参加大庆油田大会战的,大庆油田的开采时间大致在这个时间。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其中说到“四十来岁的王进喜是在1960年3月奉调前往大庆的。”日本人由此推测出,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探明了,大庆油田是为了向国庆十周年这一大庆献礼而命名的。他们从196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一二0二钻井队》中知道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是在1960年春天开钻的。
1966年7月《人民画报》发表了一张大庆炼油厂的照片,日本人从照片中的扶手栏杆分析,一般来说扶手栏杆高一米,以扶手栏杆到烟囱的距离,得知烟囱的内径为5米。日本人推测该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千升,年产量约在100万千升。
当时大庆已有820个井出油,年产量为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大庆的年产油量将有1200万吨。根据油田的出油能力与炼油厂规模,中国的炼油设备规模和数量必须要满足每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
日本人推测中国的炼油设备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一会出口原油,二会进口炼油设备。而日本是个资源贫乏尤其是石油贫乏的国家,但其工业发达,产品急需找到市场,日本很快派出两个代表团到中国进行谈判,一个是谈判购买原油的代表团,一个是向中国出口炼油设备的代表团。由于他们掌握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谈判非常顺利,日本获得了巨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