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蒿与青蒿的区别图 仔细区分莫错误

2018-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植物学中以"臭蒿"为中文普通名的物种,则是与"青蒿"或"黄花蒿"均不相干的另一种蒿,其学名为Artemisia hedinii,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和西南的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尤为多见.此种的植株较矮小,头状花序大而密集,形态上与植物学上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有较大差别,植株气味虽也较为浓烈,但与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迥异:即使闻黄花蒿觉奇香的人,闻过臭蒿也觉恶臭.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植物学中以“臭蒿”为中文普通名的物种,则是与“青蒿”或“黄花蒿”均不相干的另一种蒿,其学名为Artemisia hedinii,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和西南的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尤为多见。此种的植株较矮小,头状花序大而密集,形态上与植物学上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有较大差别,植株气味虽也较为浓烈,但与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迥异;即使闻黄花蒿觉奇香的人,闻过臭蒿也觉恶臭。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齿疼痛良”。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则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其记载是:“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菜食之,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根、茎、子叶并入药用。”然而,在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如松桧之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纵棱线。叶子互生,茎中部的叶子二回羽状分裂,线形小裂片。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成圆锥状,花管状,外面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 ( abrotanine, C21H22N2O)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古名“菣”(qìn)。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臭蒿,(学名:Artemisia hedinii Ostenf. et Pauls.)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臭味。根单一、垂直。茎单生,稀少数,高15- 60(-100)厘米,细,有时稍粗。基部粗达0.6厘米,紫红色,具纵棱,不分枝或具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枝长4-8厘米;茎、枝无毛或疏被短腺毛状短柔毛。青海、甘肃民间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除湿之效。此外,还用作杀虫药。臭蒿形态呈茎圆柱形,长1-5cm,直径0.2-1cm中空或有髓,表面绿黄色至浅黄棕色,具多条纵棱有残叶柄和花序的枝。叶卷曲皱缩,暗绿色至棕绿色,完整的叶为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序半球状,直径3-4mm,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层,外层呈船形,膜质较宽,边缘褐色;花小,管状,紫质较宽,边缘褐色;花小,管状,紫红色或浅黄棕色。瘦果长圆形,长约1mm,棕褐色。体轻,质软。气特异,味苦,辣,微有清凉感。以色暗绿、叶多、花多、香气浓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