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故居泉城寻踪(组图)
记者 秦娟 实习生 窦金明 丁宝桢(1820年-1886年),贵州省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
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的丁宝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道的故事,同时也给济南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时下,在丁宝桢故里——贵州省织金县,以丁宝桢古战场、丁宝桢盐道、古城丁公祠为一体的丁宝桢旅游文化带的开发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丁宝桢在济南的故居似乎备受冷落。省城旧军门巷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这里存在的旧军门巷11号——丁宝桢故宅已拆迁完毕,代之而起的是一组高大的现代建筑;位于珍珠泉大院内的巡抚大堂日渐萧条,唯有那高大精致的建筑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由丁宝桢创办的尚志书院即现处于趵突泉公园里面的尚志堂也开始面临为世人遗忘的窘境。
故宅原在旧军门巷11号 省城旧军门巷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这里存在的旧军门巷11号——丁宝桢故宅已拆迁完毕,代之而起的是一组高大的现代建筑。
这是记者于8月24日下午在旧军门巷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早在两年前,这里有一座规格特高、特别气派的旧式门楼,经考古人员翔实考证,发现这里是晚清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故宅。
据当地居民讲,丁宝桢故宅的门楼有六七米之高,整体保存完好,门枕石高约0.7米,石面雕有石榴、佛手、葡萄、寿桃等精致图案,门楣两侧相对称的狮子滚绣球石雕及门楣上方的高浮雕木板均保存完好,门楼内侧为左右门房。
“规格如此高大的门楼在济南几乎绝无仅有,与一般民宅形成显著等级差别,与门楼规格相称的是正前方那堵宽约5米、高约4米的巨型影壁。
现在全拆了,真是可惜。” “但那也不过是丁宝桢故宅的一部分,可能是下人们住的地方,丁宝桢居住的内层院落早就被拆除了。”山东省文史研究馆的周雪平处长告诉记者。据说,丁宝桢故宅原始大小应为南北长约30米,东西长约70米,大院里又分五处院落。
在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沿正门向西的中轴线,三进院落依次展开。这三进院落北面另有两处院落,概为书房和仆人居室。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回忆说,在几十年前,由东、西、南、北上房组成的大宅院阔着呢,虽是平房,高度却能赶上现在的二层楼。
(珍珠泉大院内有巡抚大堂)
虽然丁宝桢的故宅在旧军门巷内已难觅踪迹,但记者在距旧军门巷不远的珍珠泉大院内找到了当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的“办公场所”——巡抚大堂。现在的巡抚大堂整体结构保存的依然十分完好,门楣上的雕花依然清晰可见,只是今天的巡抚大堂已改作他用,只有门前的牌子在告诉来此的人们:这里曾是当年山东巡抚的大堂。
丁宝桢在任山东巡抚时政绩卓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应该算是丁宝桢智杀安德海的故事了。同治八年(1869)秋天,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衣。
安德海一路公然巨额索贿,搞得地方鸡犬不宁。船到山东境内后,地方官上报巡抚丁宝桢。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为由,派骑兵将安德海在泰安抓获,并火速上报与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获许后决定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等慈禧太后得知此事时为时已晚,解救安德海的懿旨到达济南的时候,安德海已被杀三天了。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得知安德海在济南被杀的消息后,评价丁宝桢说是个“豪杰之士”。 据载,当时丁宝桢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斩首”。经有关人员考证,原西门外丁字街便是现在的饮虎池街北段,也有人说是在今五龙潭西关帝庙附近。
( 原山东机器局存留的房子)
创办山东机器局声誉鹊起 在距离泺口服装市场东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国家一级企业,中国最大的胶粘剂生产基地——山东化工厂。100多年前的这个地方,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完全依靠自己技术力量建成的近代兵工厂——山东机器局,其创办人就是丁宝桢。
1875年,丁宝桢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并获得批准,在济南北郊建起了山东机器局。在他推荐下,徐寿之子近代杰出的兵工专家徐建寅负责机器局的建设,决定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借鉴西方的生产方式,但“不使外洋一人夹杂其中”,自行设计厂房,安装机器和组织生产,成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典范。
济南真正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即始于此。次年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又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
这两个兵工厂的先后创办,使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声誉鹊起。 在这100多年里,已成为山东化工厂的山东机器局在经历了炮火的洗礼、社会的变迁、经济大潮的冲击后,当年的厂房也难觅踪迹。
8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山东化工厂,在该厂老职工郭顺勇和杨文海的指引下,找到了当年机器局存留下来的一座小房子,据他们介绍,这座房子是光绪元年建厂之初的房子,当时为山东机器局工务堂,现在同样也挪作他用。
(趵突泉里的尚志堂)
尚志书院曾培养人才无数 23岁中举人、33岁入进士的丁宝桢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颇有作为。从济南的泺源、景贤、尚志书院,到四川的锦江、尊经书院,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鲁、川近代许多人才从他倡办的书院中走出,迈向了全国。
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舆、算数。该堂曾刊刻的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至今,在趵突泉公园,尚志堂建筑仍存,只是现状已不尽人意。
8月24日下午,记者费尽周折进入趵突泉公园,后又在公园内寻找了老半天才在一个小角落发现了尚志堂的踪影。如今的尚志堂可以用“萧条破落”来形容,尽管外观还基本保留了改建之初的模样,但是其功用却已是今非昔比。当年的尚志书院现如今已变成了公园的一个小仓库,唯有门前悬挂的“尚志堂”的匾额还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饱学之士,培育人才的地方。
(闵子骞墓园里的石碑)
大王庙碑记录治水功绩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现在闵子骞墓园还存有一块记录丁宝桢治黄功绩的石碑。 据说丁宝桢在担任山东巡抚的时候,不仅仅在工业、教育等方面卓有成效,在治理黄河上也是成绩显著。
同治十一年十二月(1872年2月)黄河侯家林段决口,丁宝桢亲赴工地,督率军民万众在河堤上出生入死抗洪堵决,表现得忠勇异常,在只花了三十几万两银子的情况下,便将决口大堤堵住,群众欣喜万分。
丁宝桢的幕僚陈锦后来写了一篇《丁宝桢奏请创建山东省垣大王庙碑》,并将此刻成碑立于祭祀黄河神的庙中。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这块石碑在济南的浙闽会馆内被发现,现已被移置到闵子骞墓园。 日前,记者来到闵子骞墓园时,由于墓园还在整修,石刻碑众多,一时无法找到与丁宝桢有联系的这块石碑。
但在施工现场记者找到了负责整修闵子骞墓园的有关工作人员,据他介绍,园内确实存有这样一块石碑,当时发现这块石碑时,碑身长59厘米、宽103厘米、厚13厘米,楷书27行,满行22字,共计613字。
记者手记 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就在丁宝桢故里——贵州省织金县,以丁宝桢古战场、丁宝桢盐道、古城丁公祠为一体的丁宝桢旅游文化带的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丁宝桢在济南却渐渐被人淡忘。
建于1888年的丁公祠,早在1959年便被辟建为趵突泉公园中的李清照纪念堂;位于华山附近的丁宝桢墓,在荒草萋萋中已变得鲜有人知其下落;位于济南旧军门巷11号的丁宝桢故宅长期无人问津,上世纪70年代,这座唯一的巡抚府邸被一单位厂房楼侵吞大半,直到2002年4月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才确定其原始身份,当时尚保留着高大门楼、影壁和二门,但现在这些东西随着城市的发展已不见了踪影。
祠堂改了,故居拆了,墓葬消隐了,除却珍珠泉大院中的巡抚大堂、趵突泉公园中的尚志堂外,在济南,寻找丁宝桢的相关遗迹只能从文献中去检索了……历史是由人的故事串成的,对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来说,“名士文化”更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这些见证老济南历史的古迹一个个退场,那么与之相伴的名士文化又何处寄身?丁宝桢的故事如何延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