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 葛优章子怡解读影片
半岛记者黄靖斐
12月16日,程耳执导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不少观众被它特殊的中国化叙事风格感染,甚至有人联想到《美国往事》。电影有着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闫妮、袁泉等超强阵容,讲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波澜与传奇。日前,主演葛优和章子怡接受记者采访,详解电影中大人物的家国情怀和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也分享了影片拍摄的幕后故事。
几经更名
章子怡说不理解片名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片名总会让人想到浪漫爱情故事,但其实是“上海往事”。采访时葛优透露,影片几经更名,“最早叫《旧社会》,这个名字我觉得不错,挺深刻,也可以联到我们拍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儿”。后来又改成《浮生如梦》,最终定为《罗曼蒂克消亡史》,这片名让人大概能猜到是一个讲“旧社会”的繁华生活没落的故事。葛优说:“《罗曼蒂克消亡史》我觉得好像大了点,因为我摸不着。‘看什么电影去啊,看《罗曼蒂克消亡史》去’,说的时候就觉得好像味道不够。”而章子怡则直接说不理解片名:“我并不理解。我觉得罗曼蒂克能感受到,消亡史也能感受到,但是这七个字放在一起,只有导演能感受到。”
一个有争议的电影片名,也注定这是一部评价两极的电影。影片从上海沦陷前后开始,从1937年讲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的各色人等在这段时间上演了一幕幕大时代下的悲欢离合。电影延续《边境风云》的路数,倒叙插叙,多线反转,高潮来得漫不经心又韵味十足。葛优透露,一开始他看不太懂剧本,“为什么看不懂呢,它好像经常有闪回。我听有别人说什么复式结构,甭管什么式吧,反正弄得我有点晕。这也是吸引我拍的原因。”这部电影对章子怡来说很独特,“导演的电影讲述方式就是不规则的,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去表达的”。
戴上头套
葛优这次有“头发”了
电影中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又都不是主角,但每个演员都演技爆棚。陆先生这一角色很多人感觉像是杜月笙,葛优没有直接否认,但他给予一个很接地气的解读:“他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还是一个挺有影响力的人,原来说好像是谁谁谁,但我们还是应该是重新认识人物,当然,观众能感觉到多少是多少。”陆先生虽是黑帮大佬,但并不喜欢打打杀杀,还是希望上海安宁。葛优说,开始他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霸气的人物,但后来跟导演讨论时又发现,这个人要很安静,所谓“暗流涌动”,“我觉得这还是导演主观的,让陆先生最后有这么一个结局”。
很多人想看葛优“有头发”的造型,影片中葛优是板寸造型,终于有了“头发”,他说:“戴上头套之后给我信心很大,在现场有人探班时看到我,我说我这是一个头套,他们不信,头套很真实。”但葛优也承认台词对他来说是个压力:“怎么说这台词才能说得特别口语化,又怕跟以前演过的那些戏太接近,观众会觉得似曾相识,想弄点陌生感。”
章子怡饰演的小六是十里洋场的交际花,“我在戏里演一个命运非常坎坷,同时也很戏剧性的角色,她叫小六,从一个特别单纯的女孩儿慢慢进入一个不单纯的世界。”章子怡在电影中收放自如,陆先生在收容站种找到她时,她嘴角微微上扬的笑,以及最后流下的一行泪令人印象深刻。
画面质感
华丽精致充满年代感
影片里有很多有深意的桥段,比如,陆先生明明对小六情有独钟,但小六说出“你带我走吧”时,他只能拒绝:“我要保护的人太多。”最后,陆先生因拒绝与日军合作全家遇难,身为黑帮大佬却深谙家国大义。章子怡扮演的“小六”被强制送出上海,在车里听着takemetoshanghai的音乐回头的那一刹那,能看出她对这个能给她一切繁华与风采的城市有多不舍,最后她看透了欢情薄凉余生落寞。导演故意没有交代所有人物的结局,仿佛就是在说,上海一夜沦为焦土,所有人都随着城市沦陷,更多的人都在乱世杳无音信。最后,葛优最后无奈地摘帽举手,画下一个休止符,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属于“罗曼蒂克”的时代戛然而止。
影片的画面和场景充满年代感,光影的捕捉和构图的讲究,让这部电影腔调十足,对那个年代的上海还原得很有诚意,每一帧画面看起来都极富韵味,散发着华丽复古气息,质感精致不腻人不矫情。章子怡坦言看到电影时觉得很独特,包括编剧的方法、画面的呈现,“我觉得这和以往电影的叙事结构和风格都不一样,我很好奇这个年轻的导演会以怎么样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葛优则非常推崇程耳,“别看他是个年轻的导演,挺老练的。他在现场很安静,但电影里的东西都在他脑子里面装着呢,会给我们惊喜。中间看过个别的镜头,我觉得挺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