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的照片 武夷茶人张颖从量变到质变的制茶之路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泡好茶就像一本好书,读到透彻会很经典."眼前,这位穿戴整齐.语气轻柔的80后年轻人张颖,讲起茶来头头是道,各种比喻恰当又接地气,谁能想到他是个"半路出家"的茶人呢?人生之"点"现在是武夷山天心名袍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他,曾经是名建筑工人,跨界制茶却能在短短十年间拿到斗茶赛的茶王"状元"奖项,他是如何做到的?2016年12月30日,在张颖的茶室里,他向记者娓娓道来--1996年,张颖初中毕业,在那个时代不读书的话就得学门手艺

“一泡好茶就像一本好书,读到透彻会很经典。”眼前,这位穿戴整齐、语气轻柔的80后年轻人张颖,讲起茶来头头是道,各种比喻恰当又接地气,谁能想到他是个“半路出家”的茶人呢?

人生之“点”

现在是武夷山天心名袍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他,曾经是名建筑工人,跨界制茶却能在短短十年间拿到斗茶赛的茶王“状元”奖项,他是如何做到的?2016年12月30日,在张颖的茶室里,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1996年,张颖初中毕业,在那个时代不读书的话就得学门手艺。于是他踏进工地,从小工做起。机敏灵活的他经过几年的打拼,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泥水工专业技术,而后又承包工地、招收学徒,在业内口碑和技术都很好。当时,他所承建住房和厂房的雇主大多是武夷山岩茶村的茶农,一来二去,认识许多制茶人和茶老板,天天融入茶的氛围,张颖也开始慢慢地接触岩茶。

2003年头春制茶时正值“非典”,在天心村马头组的表哥茶厂请不到外省工人,而他刚好结束工程,在家休息,就热情地答应去帮忙,在茶厂打下手,跟着表哥也就是之后的做茶师傅祝集荣学制茶手艺。在接下来的几年头春制茶期间,他都到茶厂帮忙,倾心学习制茶,琢磨制茶技艺。

2006年,在一次施工过程中,张颖不幸摔倒,造成左脚骨折,躺在病床上的他开始隐隐地担忧起以后的生活。受了这么重的伤,以后干重活肯定会很吃力,他意识到建筑工不能成为长久的事业。等伤养好了,他毅然转行,一头扎进制茶行业中去。

虽然行业不同,但是原理是相通的,他把建筑工程中扎实的功夫、严谨的态度和精巧的结构套入制茶新领域,干得同样很出色。2007年,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武夷山天心九曲岩茶村办起自己的茶厂……

工艺之“点”

“书上说的好,但做出来的不一定好,必须要有实践和阅历的积累。”

武夷岩茶的品质之所以高端,张颖的理解显得很专业。他介绍说,武夷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岩茶的上好茶园几乎都在岩壑幽涧之中,云雾易聚难散,空气湿度大,酸性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孕育出岩茶独特韵味。这些气候、地域等方面的优质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当然,除了“天时、地利”外,武夷山岩茶的“人和”也很重要。“人和”主要是指一整套的制茶工艺。

“同一片茶叶在不同人手中做出来的品质不一样,价值自然也就不一样。用心 领悟,才能做出好茶,就像做菜,调料都是油盐酱醋,但是,每个人烹饪出来的口味却有很大差别。如果茶没做好,就算放在武夷山最热闹的街市上卖也没人会买。”张颖语言质朴,显得格外真切。

制茶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作“萎凋”。“萎凋”可以分为日光萎凋和炭火机械萎凋。日光萎凋是将茶叶均匀地摊开晾晒在宽阔的室外茶叶晾青布上,让阳光充分地照射,自然失水。而炭火萎凋则是把茶叶放到狭小的机器里走水,利用炭火的温度达到去水分的目的。两相比较,日光萎凋费时费力,但茶叶的水分去得更均匀,更有利于做出高品质的茶叶。

每逢春茶时节,张颖就像上了“战场”一样,瞄准最有利时机,抢在天气最好的那几天,忙着安排采茶,然后把茶挑到离茶厂较远的宽阔地面进行日光萎凋,每道工序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还有后期的岩茶焙火也是至关重要。

茶所具备的所有品质都集中在青叶上,在“天时地利”的前提下,通过“人和(即工艺)”,把茶叶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张颖在制茶路上的追求。正如他所说:“一泡茶想要获得好评,背后得付出很多努力,碰运气只是成功者的委婉说辞。”

夺冠之“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茶叶也是如此,茶做好了也会产生冠军。”

十年磨一剑,2007—2016年是张颖从肉桂银奖到状元的十年探索之路。

2014年初次参加“水之品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他捧回了“肉桂银奖”的奖杯。高兴之余,他发现到自己的茶叶火焙得不够透,滋味上还是有所欠缺。通过比赛,找准了专家评审品茶的“点”,努力在滋味的提升上下工夫。

2015年,福建省评茶师协会首届(2015)春茶品鉴交流会在武夷山举行,这次他是两名肉桂金奖获得者之一。2016年,通过层层筛选,他摘下首届“汉城杯”斗茶赛“肉桂状元”的桂冠。

“做出高品质岩茶,才是武夷茶人的唯一出路。”从银奖到状元,张颖的制茶之路就是茶品质的提升过程,他把茶叶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了大家。

第一次参加斗茶赛前,他请有经验的制茶老师傅当参谋,提意见,找不足。经过两年的磨练,现在的他俨然成为别人眼里的“老师傅”。比赛前,其他参赛者请他品鉴自家岩茶,他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告诉他人。

“古人以文会友,我以茶交友。”每一次品茶,也是一次制茶心得的交流过程,从中可以学习到许多他人的制茶经验,特别是遇到对茶有同样见解的茶友时,心里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有句话说得很对:“茶永远是聪慧的人们的饮料,中国人则更当作风雅隐士的珍品了。”

如今,张颖的茶厂每年都能产出2000多斤的精茶,这在岩茶村来说不算多,但他家茶叶品质却是大家所认可的。

“做茶重在质量不在数量,用心做茶,精益求精。”他一直都是这么要求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