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的丈夫 从外交官到人大发言人的傅莹:丈夫称其温婉努力

2017-05-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3月4日,全国人大新任发言人傅莹首次亮相,就引来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从最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大使,到全国人大第一位女发言人,人们对傅莹的评价越来越多,有网友觉得她"气质大于年龄",有媒体认为她"温雅中透着力量".她自己却表示,"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慢慢改进".从大草原走出来的她,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又经历了哪些风雨才走到今天?她的丈夫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她的一些故事.丈夫郝时远向本刊讲述妻子点滴生活她从草原

2013年3月4日,全国人大新任发言人傅莹首次亮相,就引来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从最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大使,到全国人大第一位女发言人,人们对傅莹的评价越来越多,有网友觉得她“气质大于年龄”,有媒体认为她“温雅中透着力量”。她自己却表示,“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慢慢改进”。

从大草原走出来的她,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又经历了哪些风雨才走到今天?她的丈夫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她的一些故事。

丈夫郝时远向本刊讲述妻子点滴生活

她从草原来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廖楠

看了傅莹作为人大发言人的首次亮相,她的丈夫郝时远觉得“挺好”:“两会期间我们分别住在各自住地,见不了面。发布会结束后,我只发了两条短信给她,表示祝贺,也鼓励她继续努力。”郝时远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3月5日,他在政协委员住地昆泰酒店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妻子的点滴生活。

当“忙”成为常态

大约是在两会召开前10余天,傅莹告诉郝时远,自己将出任全国人大发言人,直言自己压力不小。郝时远也认为,从外交官转到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发言人,对她是个不小的考验。

那段时间,傅莹比以前更忙,连着好几天都是夜里11点多才到家。郝时远不知道,她是在部里办公还是在别的地方为两会作准备。他心疼妻子,却又对她的这种状态习以为常。在傅莹担任驻外大使的10多年里,夫妻二人只能借着休探亲假的机会团聚,2007年傅莹出任驻英国大使时,郝时远曾陪她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国书。

2010年傅莹回国后,两人还是聚少离多。“每周5个工作日,她能有一天回家吃晚饭就不错,一般还在8点后,周末也至少有一天要加班。

有时回来得稍微早点儿,她就会念叨,‘哟,我今天走得比部里其他领导还早’。今年春节,她也是大年初四就开始加班了,忙(外交)部里的事。做她这个工作,肯定是这种状态,这一点,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也理解。”

因为忙,傅莹很难有时间陪伴家人,于是,郝时远左肩挑着科研重担,右肩也不得闲,回到家“要操持家务、带孩子”。他笑言,因为厨艺不错,自己成了家里的主厨,平日里会做些家常便饭,“有时也会做一些内蒙古的家乡菜”。“当然,她(傅莹)的西餐也做得很好。我们这代人都插过队,从小就帮着操持家事,都会做饭,关键是现在没有时间。”

郝时远回忆说,多年前,他们还年轻,职级也比较低的时候,工作还不是特别忙。每到周末,他们总会去打网球、带孩子玩。当记者提到有媒体报道说傅莹的高尔夫打得比较好时,他皱了皱眉,半开玩笑地说:“高尔夫我倒不觉得她很会打,也还行吧!”但现在两人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运动的时间。

好不容易有一天能休息,夫妻俩一定会睡个大懒觉。“我们家这位,最缺的就是睡眠,毕竟都是这个岁数的人了,我很担心她的身体。”每当这个时候,郝时远总不太愿意和妻子谈论工作,特别是“外交大事”,两人只想平静地待一会儿,聊一些平常人家都会说的琐事,或者看看电视。傅莹有时也会忙一些家务,比如清理衣服、打扫房间。“我们其实就是普通人、普通家庭,生活内容什么的,和大多数人没什么不同。”

夫妻互当“参谋”

除了生活上相濡以沫,工作上遇到问题时,夫妻俩也常给对方当“参谋”。

一直以来,傅莹总喜欢根据不同的场合,以简约的素色长围巾搭配各种彩色西服外套亮相。她的穿着总会让人眼前一亮,更有人称她为“时尚外交官”。

虽然在着装方面已经有很多心得,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此次发布会前,傅莹还是拿着几套比较正式的服装,让郝时远帮忙看看穿哪套亮相更合适。“我们一起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背景板可能是什么颜色?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板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红色块,背景板之外的墙壁又是灰白色,这些色差都需要考虑进来。”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件宝蓝色西服外套。

郝时远在此次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建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的提案,也事先和傅莹在家里讨论了一番。“去年,我参观完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心情沉重极了,同行的人也都流下了热泪。我当时就开始思考,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我们建起了几百处抗日的纪念设施,几乎每个省都有,但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纪念英烈而立,我们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勿忘国耻’的悲情之上的,这也容易导致一种‘现代抗日’的心态,缺乏一种战胜国‘振我国威’的豪情,以及豁达的大国胸怀。

傅莹曾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现在也负责亚洲事务,一直比较关注中日外交关系。回到家后,我跟她讨论起这个问题,她也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碑,要实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很有必要。”

“一直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她”

傅莹和郝时远都是蒙古族人,自大学时代相识至今,夫妻俩已携手走过数十年,他们唯一的女儿也已嫁为人妇。记者想从郝时远口中问出更多二人间的往事,他“吝啬”地说,那么多件,没法挑出哪一件来仔细说,但有一点,妻子的性格的确一直没怎么变:“大家都说她温婉,我看也是。还有努力,这是她最大的特点,从小就是这样。”

1953年1月,傅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不管走到哪里,傅莹总忘不了内蒙古,她喜欢喝自己熬的奶茶,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喜欢选择蒙古族歌曲CD当作外交礼物。内蒙古这片广袤的草原赋予了她开朗、热情的性格,也让她变得坚韧。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你刚才问到我们共同的兴趣,那可能就是阅读吧。一有时间,我们都愿意坐下来读书;一有新的书、新的讯息,她都想学习。”郝时远说,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傅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养成了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文革”期间,因为父亲蒙冤被关押,傅莹中断了中学课程。1970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她来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一待就是3年多。在广播站工作期间,她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而是像男人一样,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的各个站点,爬电线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影片。

日后,每每回忆这段经历,傅莹总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身体的各种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精神磨练:“这些体会,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能够吃苦、更加坚强,也让我变得更豁达,做事情不那么斤斤计较,乐于也敢于奉献。”

工作的艰苦却并没能磨掉傅莹对学习的渴望与斗志。那几年,她硬是靠着自学,学完了高中各科目的知识。1973年,她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

对傅莹来说,能重新获得专门的学习机会太难得,她非常珍惜。除了英语,她又选择法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可她似乎还觉得不够。大学毕业后,傅莹进入外交部工作。在第一次驻外工作期间,为适应工作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在郝时远看来,“傅莹对未来并没有特别的预期、规划,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她”。他说,两会结束后,傅莹可能会接到正式任命,换一个新的角色,到全国人大工作。“但我相信,无论在什么职位,她都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

在人大新闻发布会首次亮相

我是“新手”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荣刚

3月4日10时50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即将开始,一名工作人员走上台,将印有“傅莹”名字的台签放到主席台正中间。台下出现一片小骚动,“果然是她!”11时05分许,身穿蓝色上衣的傅莹微笑着从新闻发布厅西门进入。如媒体之前猜测的一样,这位现任外交部副部长,正式成为全国人大新一任新闻发言人。

亮相人大注意细节

宝蓝色上衣配以黑色镶金项链,傅莹的服装显得十分简洁,虽是一头银发,但看上去精神而干练。尽管比原定的发布会时间晚到了5分钟,傅莹还是特意多站了一会儿,以配合摄影记者拍照。落座后,傅莹始终微低着头,翻阅手上的材料。当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介绍说她是全国人大设立发言人以来的第七位发言人,也是全国人大第一位女发言人时,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一开口,傅莹先是向媒体道歉:“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因为刚从会场过来,大会堂的路径也是比较曲折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抱歉!”但媒体并没给作为“新手”的她太多适应的时间。在其介绍完大会议程和日程后,媒体提问环节正式开始。

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会期压缩。傅莹坦言,大会秘书处对如何压缩会期做了不少研究,并解释这次大会因为是五年一度的换届大会,议程较多,需要有充分的时间让代表们讨论和审议议题,现在确定的日程与第十届、第十一届相比,会期已减少了1天时间。

接下来,傅莹又回答了8个问题,内容涉及代表构成、环境、外交、反腐等多个方面。面对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傅莹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回答与外交相关的问题时,有着多年经验的她基本不用看电脑或笔记,对答如流,非常自信;而遇到“全口径预算决算”(将政府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预算和决算的法制化运行机制)这样不太熟悉的问题时,她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还是会先直言自己也是“刚刚学习了解”,十分谦虚。

此外,据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观察,傅莹在听提问时,不时在纸上记下要点,回答时则始终轻声细语、耐心解释。而在回答问题的间隙,傅莹会轻轻揭开手边的茶杯盖,把它放到一边,双手捧起茶杯,喝完后又双手轻轻放下,生怕弄出一点声音,非常细心。

与媒体交锋“以柔克刚”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注意到,傅莹发言的最大特点是善用故事“拉家常”。回答反腐败立法问题时,她以此前回内蒙古老家时许多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为例,说明人们对反腐败的重视,并表态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在回答环境问题时,她则说自己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都要看一下有没有雾霾,“我家也有两个口罩,我女儿一个,我一个,但是还没有用过”。

在回答一些外媒提出的“刁钻”问题时,傅莹的语调和语速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回答却是一针见血。对于路透社记者提出的中国2013年国防预算问题,傅莹说“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卫自己的国防安全,对世界不是好消息”,直接点出其提问的重点其实是我国增加军费的问题。

之后,又用事实阐明了中国的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与积极作用。当日本记者提出“中国外交是否更加咄咄逼人”的问题时,她以一句“刚才你问到这个问题时,中国记者都笑了”轻松回应,直指外国媒体对中国的误读。

但谈到中国面对来自外国的挑衅行为时,她又以“来而不往非礼也”表达了果断应对的立场。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吉米问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时,傅莹回答说:“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面对这样的问题,马上就有这样的训导,说你们应该用别人的模式。

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这也是为什么相当长时间,外界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整个改革进程看不透、看不懂。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正确道路,而且正在取得成功,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语言表达,傅莹也常借助手势:谈合作共赢时双手十指轻扣,论及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时几次单手握拳,有礼有节之外,更多了一份坚定。

“不好给自己打分”

发布会一结束,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和许多其它媒体同行一起冲上台,问傅莹给自己的首次亮相打多少分。她回答说:“不好给自己打分,看你们的感觉、镜头背后公众的感觉。我自己觉得挺紧张的,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希望慢慢改进吧。

”她也透露,为了这次发布会,她和她的工作团队共准备了100多个问题,其中有她熟悉的,也有第一次接触的。当记者问她设想中会被问到的最难一题是什么时,傅莹笑说:“当然想过,但不能告诉你,不然你拿这个来问我,就麻烦了!”

新闻发布会之后的几天里,傅莹受到的国内外关注持续升温。截至出刊前,傅莹成为网友搜索资料最多的人大代表之一;涉及她的微博数量,多达近40万条。3月4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了一项调查——“用一个词形容傅莹,你会选哪个?”回答中提到最多的是“大气端庄”、“知性优雅”、“以柔克刚”等。

而当记者3月5日在全国人大开幕式后遇到前任新闻发言人李肇星时,他则评价说:“傅莹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她会的好多事情我都不会,比如她的蒙古语说得很好,歌也唱得好,乒乓球也打得好。”

社会各界对傅莹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国内许多媒体直言她“台风不错,清新自然,容易让人产生好感”;而在傅莹曾出任过大使的澳大利亚,许多主流媒体表示对她并不陌生,说她此次的表现“反应机智,言谈优雅”。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说,中国过去习惯于用“你听我说”的方式,而傅莹是用“你能听我说吗”的方式。他认为,这是发展的中国可以让世界安心的一种方式。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傅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希望专访她。人大开幕式一结束,记者就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等候,但傅莹却低调地从工作人员通道离开。此后,记者曾数次来到傅莹所在的代表团住地内蒙古大厦,却一直没有见到她。

内蒙古代表团新闻联络人告诉记者:“傅莹代表太忙,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也没接受任何媒体的专访。什么时候会再过来,我们也不知道。”记者通过傅莹的好友给其打电话,也未接通。“我的电话她也总不接。”傅莹的丈夫、全国政协委员郝时远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解释说:“除了新闻发言人,她还是大会副秘书长,代表散会后依然有很多工作。”

郝时远告诉记者,他看完新闻发布会电视直播后,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了傅莹:“我跟她说你可以抽空看看那个直播视频,总结总结。她说到现在一直在忙,还没来得及看。”近几天,媒体的各种报道和评论,郝时远也都会专门去阅读。“包括报道她的和不少媒体采访我的,我都得看看。”

对于外界对傅莹的多种评价,郝时远说:“这是个见仁见智的事。”在他看来,长期的外交官经历对于傅莹做发言人有很大的帮助。“她的外交经历中,除了跟驻在国的政界、经济界、文化界打交道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面对媒体,包括发布一些中国信息、进行一些事件的沟通等。这些面对媒体的经历对她肯定有很多帮助,至少不会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