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杨鑫 杨鑫老师谈惩罚孩子的艺术和原则
孩子顽皮不听话,做了错事,譬如说把家里的花瓶给摔了,把墙壁弄得脏不溜秋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长记性,认识和反省自己的错误,于是就痛痛快快、结结实实的揍了熊孩子一顿。那么问题就来了, 打孩子算不算家庭教育?
——家长打孩子,是希望孩子能够反省错误、吸取教训,从这个范畴来说,的确算是家庭教育。但是我们是不赞成家长打孩子,因为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
中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杨鑫老师在《家长都应掌握的家教知识》一书中指出,在家庭教育当中,沟通远比殴打有效。
那么,孩子摔了花瓶,家长怎样进行远比殴打有效的沟通呢?杨鑫老师是这样说的——很简单,家长记住三个简单原则就可以了:
1)客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譬如可以对孩子说,你摔的这个花瓶,我非常喜欢的,当初我花了很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才找到这么一只我喜欢的花瓶,而且价格也很贵,现在你把它摔坏了,我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我很难过,该怎么办?记住,家长在表达自己感受时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不要生气的对孩子大吼大叫,而是要平静的跟孩子述说。生气其实是一种极其无益的情绪,只会对家人产生伤害,不会令事情向任何好的方向发展。
2)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目的。家长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让孩子明白和消化了,然后询问孩子,你刚才为什么会摔了花瓶?是不是想给花瓶里的花浇水,还是想拿花瓶旁边的物品?……家长要温和的询问,不是以后责怪和批评的语气。家长要牢牢的记住,指责和批评,从来都不是沟通的方法,只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反抗,从而使沟通无法进行下去。
3)进行正确的引导。譬如说,原来事情是这样哦,那么你下次再做同样的事情,要怎样做才对?……注意了,家长进行的是指引,而不是给孩子答案,要让孩子自己想出正确的做法,那么孩子以后进行类似的事情,心中自然就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就这样,没有激烈的指责批评,没有更加激烈的殴打活动,只是很简单平和的跟孩子谈了几分钟的话,事情就很好的解决。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行为,知道了事情的正确做法。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家长没有批评指责,孩子保留了足够的自尊,同时也留给孩子反思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孩子是很希望和愿意接受这样的沟通。
当然了,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的确是有让人生气的理由。而且,打孩子这种行为,在我国来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项传统国粹了。在我们父母的那一辈,在父母的父母的父母那一辈,是把如何有效的殴打孩子,作为一项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互相交流的,正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于是就有了藤条炆猪肉、竹笋炒肉片、夫妻混合双打等等不同的殴打花式,说起来那是血泪斑斑,惨痛不堪回首,相信在座的一些家长,会有关于这方面的深刻感受。
因此,我们不赞成家长打孩子,但鉴于国情和现实情况,我们也不会要求所有家长忽然一下子都改过来,这样太不切实际了。所以,家长若是非要殴打孩子,杨鑫老师给出以下指导建议,让家长们可以科学的、正确的殴打孩子。
那么,怎样才算科学的正确的殴打孩子?
杨鑫老师说——首先,孩子有三不打:
1)生气时不打。家长打孩子,一般都是在气头上,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来说,家长打孩子时的情绪是高度冲动的,是咬牙切齿的,甚至是失去了控制的。这样很危险,很容易会失手,出现某些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家长绝对不能在生气时打孩子,家长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要先冷静下来,再打。
2)2岁内和6岁后不打。2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完全是依循自己的需求与喜好行事,没有任何的规则和道德概念,也就是说,是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殴打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没有教育意义,只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孩子到了3岁,才渐渐学会根据"爸妈会不会生气处罚"作为判断事情好坏的判准。但是,他们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慾望,事情常常是先做了再说,于是就会经常出现明知故犯的情况。而为了逃避责任、避免处罚,孩子就会出现编造谎言的现象。
这个时候,家长们如果真想打,那就打吧!而孩子到了6岁,就已经是懂道理的阶段了,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解决问题,殴打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反抗,以及内心的黑暗负面情绪,从而对以后人生产生不可预知的不良影响。
3)外人面前不打。不管多小的孩子小,都有自己的自尊需求。所以,家长不得已要打孩子,务必要在没有外人的场合,而且打完孩子后,也不要到处宣扬,避免孩子在相识的小伙伴或者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家长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此外,家长打孩子,杨鑫老师还给出了两大指导意见:
1)不要使用兵器。家长打孩子时,不可使用诸如棍子、鞭子、拖鞋等兵器,因为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过度恐慌,很可能会在孩子的内心,形成某些心理疾病。家长用手手掌拍打孩子的手心或是屁股就可以了,也不要拍打孩子的头部,避免对眼睛、耳朵或者大脑造成误伤。
2)仪式化。家长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在打之前,要清晰明确的告知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若再犯类似的错误,要进行怎样的惩罚等。此外,家长不可藉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不可在仪式外打孩子。
家长要打孩子,必须遵照这三不打两大指导意见,科学正确进行殴打,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否则就只是在单纯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损害家庭关系,在亲子之间制造裂痕而已,没有任何的教育效果。(作者系中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中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创办人及首席讲师,广东省牧茗教育创办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握的家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