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上火怎么办? 三个方面让你了解它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夏季是痢疾、肠炎多发期,宝宝自身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出现胃肠上火。
一、只要熟知以下几种状况就可以轻松辨别
【口舌生疮】宝宝脾胃功能不够健全,需要的营养物质多,但是又容易出现积食、消化不良。一般胃部消化问题多表现在口舌上面。口舌生疮后 自然吃饭又会受到影响,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应该减少营养品添加,每天辅食减少种类,尽量多喝水
【舌苔厚重】舌苔厚重,颜色发深褐色或者棕色,蔓延到整个舌头。说明孩子心火旺盛,一般孩子吃饭会比较少,喝水也不积极,严重的还会出现口臭、异味。此时应该清淡饮食,多喝水
【眼角发红】眼角发红、眼屎多、爱揉眼睛,说明宝宝肝火旺盛。此时应该注意多喝水,多吃黑谷物,肾水丰盈来灭肝火
【便哭闹】孩子上火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排便哭闹,小便发黄、发热,肛门红肿,肠道内有火,一般是喝水较少导致
【脾气暴躁】另外孩子睡觉哭闹,脾气较平时更加烦躁、易怒,也说明有火。应该注意喝水,清淡饮食。
宝宝上火是最令妈妈困扰的常见问题之一,尤其是每到春夏之交,不少宝宝都会出现便秘、口唇生疮等上火症状。“上火”其实是中医和民间的说法,用现代医学解释则是炎症,多是由各种细菌、病毒侵袭机体,或是由于积食、排泄功能障碍所致。尤其是小儿脾胃功能还不健全,而生长发育很快,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如果饮食不合理,再加上夏季孩子体内的水分流失过多,就易引起“上火”。
二、宝宝肠胃为何“火气大”? ●内因--宝宝生理特征易上火
中医认为宝宝是“纯阳之体”,体质偏热,本就容易出现上火现象。而且宝宝肠胃处于发育阶段,消化等功能尚未健全,自身调节能力也较弱,如果摄入过剩营养物质,或由于食物搭配不科学,难以吸收消化,就很容易引起肠胃上火。
●外因--饮食及环境引起的上火
外因主要是饮食因素和环境因素。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零食等高蛋白质食品的摄入都是肠胃火的来源。而天气干燥、潮湿,水质偏热,则是易引起肠胃上火的外在环境因素。
小心宝宝肠胃上火的“警灯”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上火分实火与虚火,一般来说老年人或身体瘦弱者多为虚火,而宝宝上火则通常属于实火。 实火通常症状重,来势猛,对宝宝身体健康的危害较大,所以需要妈妈们及时发现宝宝开始上火时的“珠丝马迹”。
---吃不进:嘴唇干裂,嗓子红肿,不爱吃饭;
--受不了:睡眠不好,易怒、容易闹情绪;
--拉不出:小便发黄、量少,便便干燥
此外,有时宝宝也可能表现出嗳气反胃,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宝宝清火,宜忌有讲究
几大禁忌要记牢
冷饮冰品:火气大的宝贝如果食用过多的冰品,很容易导致体内的冷热失调,这种情况对于胃上火的宝贝尤其常见。
补品:有些家长为了宝贝健康,给宝宝吃人参、甲鱼等补品,这是大错特错的。儿童本身就是阳性体质,再服用补品导致内热丛生,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
某些肉类和油炸、肥甘厚味食物:羊肉、狗肉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而炸鸡腿、炸薯条、炖猪肉等过度食用会使血液酸化,体内的新陈代谢迟缓,也是火气的来源。
吃小药:很多父母一看到宝宝上火,就给宝宝买一堆小药让宝宝服用。但吃药始终是对宝宝有害的。因此如果不是上火特别严重,宝宝一般不需要吃药,更不建议家长自己随便给宝宝吃药。
去火最宜七方法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含丰富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宝宝出生后最好母乳喂养,可提高抵抗力,防止上火。
配方奶冲调有方:奶粉冲调时要按照标注的水温要求和建议的比例进行冲调,讲究调配浓度。同时正常冲调次序是,将配方奶粉加入到温水中。
合理添加辅食:宝宝6个月后,除母乳喂养,还应合理补充富含膳食纤维谷类、新鲜蔬果等,可预防上火和便秘。
保证睡眠:宝宝睡眠好,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可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排便规律:帮宝宝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当宝宝大些时,可训练宝宝按时排便,及时将体内的毒素排出来。
多活动:天气好可多带到户外活动,促使体内积热发散,提高抗病能力。
保持合适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左右,湿度在55%~60%左右,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宝宝皮肤及鼻咽腔黏膜干燥。
服用清火产品:虽然不建议家长随便给宝宝吃小药,但适当选用一些清火产品,对宝宝降火还是十分有效的。不过清火产品的选择是有条件的。
清火产品的选择
中医上讲药食同源,即:很多食物就是药物。宝宝喝的清火产品,也尽量选择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草本食材制成的,这样才能呵护宝宝稚嫩肠胃。
添加剂、香精、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不仅影响宝宝味蕾,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所以要选择无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要留意清火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对小宝宝来说,清火产品不仅要能去火,还要有健脾、清积食,促消化的功能,调节肠道平衡,最终达到提高宝宝免疫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