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为生而战
本文作者:vicky
非常喜欢这张《敦刻尔克》的海报。一个士兵,站在炮火纷飞的海边,脚下是成千上万的尸体,孤独彷徨,但又毅然挺立。
诺兰没有渲染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以一种细腻的浸入感,让观众始终揪着心,跟着男主汤米,在恐惧和求生的挣扎中逃离死亡地,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重现战争场面,不是渲染血腥暴力,更不是激化民族仇恨,而是让人们看清战争真相,从而远离战争。这一点,诺兰做到了。
真实历史就是这样。 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二战的重要事件,它的重要性不是盟军的胜利,而是实力的保存。
电影有展现战争的残酷,但更多是对生命的珍惜和挽救。陆军一次次爬到船上,又被迫一次次逃离沉船,像海上浮萍,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了家乡。活着,何尝不是一种胜利?船艇上的普通民众,冒死来到敦刻尔克,是为了多救回几个年轻的生命。飞机上的空军,战斗到最后一刻,被俘虏也要选择活下去。
我觉得诺兰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因此在电影中他极力表现的就是活着。活下去,就是对战争最大的反抗。
这样的主题,不够烧脑,不够刺激,完全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诺兰。很多粉丝不理解了,觉得满腔热血没有得到释放,都没有《战狼2》过瘾。
为什么一贯标新立异脑洞大开的诺兰,用三年的时间,投资一亿美元,去还原一段已经消失的历史?
若干年前,让.皮埃尔导演曾这样谈到自己为何拍《天使爱美丽》 :“有一天,我回忆起我以往的作品,感觉到它们不是过于黑暗,就是充斥过多的暴力,我今年已经四十六岁了,却没有拍过一部善良的电影,我对自己很失望,所以我想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能有一部真正给观众带来快乐和感动的电影,能令他们在电影院里为这部电影欢声大笑,能让他们感觉这个世界还有梦想和希望存在。”
这段话让我记忆深刻。诺兰,今年也是46岁。我不知道他是否也是如此心态。但我在观看《敦刻尔克》时,有和《天使爱美丽》相似的感动。
二战初期,盟军的不作为,使得德军在欧洲长驱直入。敦刻尔克撤退时,丘吉尔命令英军偷偷撤离,事先没有告诉结盟的法军。33万盟军成功撤离,最后留在海滩上被德军俘虏的,仅剩4万法军。
作为英国人,诺兰在影片中毫不掩饰英军在撤退过程里对法军的欺瞒和阻挠,也尽情展示逃生中士兵之间的争斗和内讧。汪洋冰冷的大海,不断被击沉的船只,燃油的熊熊大火,头顶盘旋的敌机,生机是如此渺茫,人如蝼蚁,只有恐惧和绝望。
敦刻尔克是绝境,却也是奇迹诞生的地方。希特勒的一个错误判断,给了盟军逃离的时间,这是万幸。丘吉尔乐观估计在三个港口可以救出3万人,结果仅凭敦刻尔克一个港口,33万人被运回英国,这绝对是万众一心努力的结果。
战争的无情可以摧毁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让他们厮杀争斗。但友爱又同样可以摧毁战争的防线,让人们相亲相爱同甘共苦。
在战场是士兵,在后方就是每个家庭的儿子、丈夫和爱人。当亲人需要帮助,成千上万艘游艇渔船就这样冒死出动。几天的时间,三十多万人被成功撤离,如果没有后方的普通百姓,也就没有敦刻尔克的成功撤离。这就是家的涵义。
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 开篇写到:“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窃、争斗的结果,这些通常都是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唱歌,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
敦刻尔克有个人英雄。
指挥若定的波顿将军,他是军官的代表。
燃尽机油也要摧毁敌机的空军上尉法瑞尔,代表英勇抗敌的英国空军。
不顾安危驾船而来的道森先生,是后方千千万万人民中的一个。
但我觉得英雄的荣誉,也应该给那三十多万个成功获救的普通士兵。
感谢诺兰,将故事的主角,给了一个普通的士兵,汤米。
他一直在逃,一直在恐惧,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沉浮。
电影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当三个年轻人茫然坐在海边,对面就有一个士兵丢掉武器,走入大海自杀。
面前是难以逾越的大海,头顶是不断轰炸的飞机,身边是成千上万的尸体。死亡的气息就像波浪一样汹涌,生存的希望,却如此渺茫。
除了恐惧,还是恐惧,无边无际的恐惧!
再庞大的军队,也由每一个孤独的个人组成。 这是一个军队的战争,也是一个人的战争。
如果不是对生怀着强烈的渴求,如果不是在绝境中永不放弃,汤米,早就疲惫地沉入了大海。
在一周时间里,他先从枪林弹雨中逃出街区,又在敦刻尔克的人山人海中,凭借抬着伤员的机会登上军艇,藏在船舷下面,本以为可以脱险,结果军艇被炸沉。好不容易换乘上一艘渡轮,想着可以歇口气,渡轮又被炸沉,重新落入汪洋大海。拉着小艇的绳索回到海边,逃到一艘搁浅的渡船上等待涨潮,渡船却被德军的枪弹击中进水而沉没。逃过燃烧的漏油,终于,他被道森先生的小艇救起,真是九死一生。
我要回家,这是支撑他永不放弃的理由。
在这个过程里,只要他有一丝的疲惫,一秒的犹疑,死亡,就会将他拖入黑暗之中。
谁能说他不是英雄?
成功,不只是获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也是个人生死之间的战役。荣誉和掌声,不应该只送给胜利者,也要送给那些在弱境中顽强活着的人。
正如电影《美丽人生》所揭示的,即使是集中营,你也可以将它变成一个游乐场,哪怕它转瞬即逝。你可以摧毁我自由的创造,但不能摧毁我对自由的向往。
生活是可以选择的。密尔说过,人区别于动物的首要之处,不在于人有理性,也不在于发明了工具和方法,而在于能选择,人是在选择而不是被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电影《三十二》 里韦绍兰奶奶的话所感动?
风烛残年的老奶奶,经历过日军凌辱,生下日本人的孩子,一生贫困,周围都是冷眼和歧视,但她却活得那么通透和乐观。
慰安妇,那是日军的称谓。对于她本人,她只是韦绍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热爱这个世界,即使身处孤独和敌意,她还是说:吃野东西也要活下去。
BBC和中国合拍纪录片《地球 神奇的一天》,展示的都是在逆境中顽强寻找生机的动物。每天都徘徊在生死边缘,但只要活着,就是神奇的一天。
尤其是浮游。它们从出生到死亡,生命只有短短的一天。每一只浮游出生,嘴巴都没有长成,不吃不喝交配繁殖,然后默默死去。
这样短暂的生命,值得吗?
当一只小浮游在阳光下张开翅膀,开始恋爱,生育孩子,这样的生命,就值得。
只有活着,才可以享受神奇的一天。只有活着,才叫生命。
何况战争,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正义。
帕斯卡在《思想录》里感慨的“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就是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是来自对岸,杀人者便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说:难道人类有史以来所取得的进步,就是为了创造诸如国家、民族、文明等各自为战的意义系统,以意义驱逐人性,驱逐人基本的自然权利。从此将人分区隔离并监视居住?
如果理解了战争的荒诞,就不难理解《敦刻尔克》 的电影中除了几架德机,再没有德军的任何正面影像。
这就是诺兰的伟大之处。想将诺兰拉下神座,说他光环不再的影迷们,还是再刷刷这部影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