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膳机理 轻松明白药膳的疗效之理

2018-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若要一语点破中华药膳学的机理之所在.精华之所在.受宠之所在,只用四字足矣:扶正去邪. 扶正去邪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精髓和真谛,也是中国药膳价值之所在. 扶正即扶助正气;去邪即对病因的治疗手段. 所谓正气又称真气,泛指人体活力.抗病力.免疫力.及自愈力.邪气与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病毒.细菌.环境污染.情志邪火.自由基.自身衰败的变异的滞留体内的细胞)及由此产生的病理损害和废物堆积.正邪两气犹如火水,相互争持,相互消长.一切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反映,其结果一是正胜邪败,疾病大愈

若要一语点破中华药膳学的机理之所在、精华之所在、受宠之所在,只用四字足矣:扶正去邪。

扶正去邪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精髓和真谛,也是中国药膳价值之所在。

扶正即扶助正气;去邪即对病因的治疗手段。

所谓正气又称真气,泛指人体活力、抗病力、免疫力、及自愈力。邪气与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病毒、细菌、环境污染、情志邪火、自由基、自身衰败的变异的滞留体内的细胞)及由此产生的病理损害和废物堆积。正邪两气犹如火水,相互争持,相互消长。一切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反映,其结果一是正胜邪败,疾病大愈,二是邪胜正败,病情加重或夭亡。邪气亢盛时应该去邪为主,治病留人,正所谓“邪去正自扶”。正气虚损时则应扶正为主,留人治病,亦叫做“扶正促去邪”。

大凡,无论是药物治病还是药膳调理都须遵守“护顾正气、正气自疗”这个总则,即便是遭遇到畜流感、猪流感、非典这类大的瘟疫在处置危机时都要保护人的正气。没有了正气,抗病力、免疫力及自愈力又从那儿来?不从整体宏观上俯视人的正气的有无,不用辩证的哲学指导及方法论去处置疾病那不是中医思维,不能称作中医。

然而为数不少的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在需要“虚者补之”的时候又遇到了“虚不受补”这一困惑,因为不能坚持服食补品和药膳,正气不能得到应有提升因而痼疾难愈,亚健康态势难以短时锐挫。

难道是扶正去邪的理论有误抑或是中药也象西药一样也是双刃剑,或者药膳配方发生了理化或生化副反应?

我们只需谨记一点,营养药膳(包括第四代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之所以被世人认可、热捧,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其主因乃是因为:

第一,它能扶正固本;第二,它能纠偏致衡,使人健康和强壮。自古至今典藉中已典藏了许许多多的范例。

汉朝医圣张仲景治疗伤寒的“桂枝汤”就是中华药膳的范例。

《伤寒论》原书记载: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构成。药汁煮好,“饮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并要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遵其医嘱,立马见效,不遵医嘱,只服药不喝粥(或喝凉粥),往往无效。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桂枝汤的机理乃是“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被称为群方之冠。这时的病人一般正气虚弱,并且遭遇外邪,所以罹病。啜热粥不但扶助药效,更主要是提升了胃气,调和了营卫,增强了人体正气,所以遵医嘱喝粥,疗效最高。

西方国家不少人患上感冒后也不是马上服用药物,而是煨鸡汤连服三日,一样取效。这种食疗之法道理何在呢?研究证明,鸡肉中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营养丰富,有显著增强机体敌御病毒的能力。另外,鸡肉中某种物质具有增强鼻咽部血液循环、增强鼻粘膜泌出粘液的作用,可以清除上呼吸道病毒,加快治愈。还有,母鸡脂肪具有增强支气管分泌液体和化痰的作用,它对支气管炎患者有着一定疗效,其机理就是扶正去邪。

我在明晓其理之后,多用“香菜抗感粥”治疗病人,只要体温不超过38℃的普通感冒,一般连用2天即效,且口感佳,病人容易接受,配方为:生姜、葱白、紫苏、芫荽熬浓汁,兑入白粥300ml,加少许精盐、味精、香油调味,每天喝3~5碗,连用2天。对待体弱易感冒者则用“人参延年粥”(洋参或太子参、黄芪、大枣、炙草熬汁兑入大米或苡米粥)调节免疫,预防感冒,行之有效。

科学使用药膳可使七大营养素均衡补给机体,可裨益五脏、活化细胞、洁净血质,可有效调动免疫防御有助免疫监督,免疫平衡,进而免受致病菌的功击,使健康人群延年益寿,使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通过饮食调整(而非通过服用化学药剂)获得治疗和防疫。

中华药膳是一种绿色养生方法,也是一种自然疗法,以自然之物调治自然之身,是人类饮食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药膳学就是中华营养免疫学,因为中医的起源肇始于饮食文化,而食养、食补的初衷主要就是强体和防疫,食疗只是食补食养的发展。

商汤春秋时代的医学职称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食医”位在二到三品之间,“食医掌八珍之齐”,“精烹艺,谙药性”,威风的很。当时的宫廷营养师 伊尹兼职医师,后官至宰相,著有《汤液经》,至今被称为厨艺界和杏林界的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