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西方哲学史第一卷 读后感

2017-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共有三卷.如要写下全部的感受,显得太过绵长与冗杂.我只能记录下一些对哲学的理解,与感受,在历史与思想的洪流中,感受人的伟大与渺小.伟人们亦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最美的,是能跟伟人一起"洞见真理",满足对智慧的崇拜.无疑,罗素用文字做到了这种美感,但被严肃的科学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批驳是无法避免的.绝对的抽象与浪漫,总是不能完美的调和.脱下完全理性的外衣,让更多的人能够很舒服的了解一定的哲学,我想,这也是罗素因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哲学与宗教,不是一种聊以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共有三卷。如要写下全部的感受,显得太过绵长与冗杂。我只能记录下一些对哲学的理解,与感受,在历史与思想的洪流中,感受人的伟大与渺小。伟人们亦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最美的,是能跟伟人一起“洞见真理”,满足对智慧的崇拜。

无疑,罗素用文字做到了这种美感,但被严肃的科学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批驳是无法避免的。绝对的抽象与浪漫,总是不能完美的调和。脱下完全理性的外衣,让更多的人能够很舒服的了解一定的哲学,我想,这也是罗素因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

哲学与宗教,不是一种聊以自慰的解脱,而是对人类世界一个新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让人感觉到自己跟世界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所带来的美。书中所带的包含的内容,按着历史来介绍,让我们知道不同的历史背景,总是影响着不同年代的思想家。

而这种思想,却都有对世界的相同洞见,这就是一种窥视智慧的美感。我按照书中的顺序写我对不同时期哲学的感受。因为书中提到的面太广,所以,这篇读后感蒲地蓝只选其中有特别感受的章节来写。

古代哲学,罗素把其分为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家”。就地域范围来说,亚里士多德之前基本都是希腊,之后也是希腊化的思想,整个古代哲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古希腊的思想史。当然,这只是对西方来说。而古代的哲学最为闪光的,是柏拉图,他连接了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

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他真理的来源,灵魂的寄托。耶稣之死的神圣,来源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浪漫。我觉得,苏格拉底本身就是一位先知,一位上帝所选召的智者。

他说,他之所以申辩乃是为了他的审判官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他是被神派遣到这个国家里来的一个牛虻,而且再找一个像他这样的人士不大容易的。“我敢说你们会感到恼怒的(就像一个突然从睡梦中被惊醒的人那样),并且你们以为你们可以像安妮图斯所建议的那样轻而易举地把握打死,然后你们便可以安稳地度过你们的余生,除非是神照顾你们,又给你们再排来一个牛虻。”

本可以活着的人,却毅然赴死,这个信仰神的智者,苏格拉底,是一个真正为了理智而生活的人。以理念至尚,把真理交给问题,而人只是一个验证真理的工具,这样真理才能得以洞见。

“而现在,你们这些给我定罪的人啊,我愿意向你们预言;因为我就要死去,而人临死的时候是赋有预言的能力的。因而我要向你们这些杀害我的凶手们预言;我死去后,立刻就有比你们加之于我的更重得多的惩罚在等待你们。……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的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办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犹如耶稣在面对耶律和群众沉默不语时,心理所想的话一般。苏格拉底的提问让人们知道了我们思维的破绽,他最大的功绩是他那用智慧换来的死,那个西方最浪漫的死。为什么西方能够如此执着,孜孜不倦的以求真理。那血肉之躯换来的仅仅只是几句真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是“无可无不可”,一个是“申辩纠缠到死”。苏格拉底为真理死了,而孔子为了礼而活着。这是中国跟西方最大的差别吗?

子畏于匡:“文王既莫,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东方人亦是相信天,即神的存在的。但最终没把自己的命运交付于神的手上。

苏格拉底是宣称自己自己是被神谕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

“死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予了他相信的神,灵魂的不朽,一直影响着西方。它影响了基督教,也影响了启蒙运动。有的人活着,但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却依然活着。不朽的灵魂存在于与世界相容的思想之中。

苏格拉底迷一样的回答,却是最好的回答。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美的化身,英雄的化身。正是这样一个最具有智慧的人,柏拉图笔下,却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而且他之比别人聪明就只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这只能让我们慢慢去品味了。

苏格拉底的事迹跟孔子一样,都是后人的记述。我两个都很喜欢,孔子显得老成,而苏格拉底却显得更加浪漫。哲学之光,亦是美丽之光。为什么古希腊几个小小的城邦,居然能影响到人类至今。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它潜伏于历史的泡沫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