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的照片 宗璞 保持璞玉的本色
宗璞(1928- )当代着名作家,其父是国学大师、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宗璞原籍河南唐河县,出生在北京,自幼生长在清华园,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她的作品《弦上的梦》获1978年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奖。
宗璞原名冯锺璞。"锺"字是唐河冯氏辈份的排行。宗璞女士还有一个姐姐叫冯钟琏,一个哥哥叫冯钟辽,一个弟弟叫冯钟越。"锺"字有"专注"、"集中"之意。《晋书·王衍传》:"然则情之所锺,正在我辈",从而锺引申出"锺爱"的意思。
璞,本为未经雕琢的"天然玉"。《玉篇·王部》:"璞玉,未治者。"可见"璞"就是未经雕琢的玉,是本真的玉。那么"锺璞"的意思为钟爱璞玉,也即是为人要保持璞玉一样的纯真,高贵。这也是其父冯友兰先生寄希望于女儿宗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了简化字,将繁体的"锺"和"钟"两字简化为"钟","锺璞"一名则写作为"钟璞"。宗璞女士则认为"钟"与"锺"两字所指是有区别的,"钟"则多指寺庙中悬持的钟,即用来作祭祀等的钟,加之又有熟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简化后的"钟"含有"钟"和"锺"两字的意思,一生喜欢辛勤笔耕的宗璞女士不喜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行为,而简化后的"钟"字又含有"钟"的意思,因此宗璞女士又将简化后的"钟"字改为"宗",即叫宗璞。
据宗璞女士自己说,她之所以要将"钟"改为"宗"还在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宗璞女士不喜欢"钟"的简体字,她说:"汉字简化后锺天地之灵秀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了一回事,令人不悦。""既然它(锺)已变成和尚撞的钟,我无论如何也要换一换,那时写文章要个名字,就想了一个和‘锺’字读音相近的‘宗’字作笔名。稀里糊涂地写在笔下戴在上头几十年。"
其实"宗"与"锺"的意思相近,"宗"本为宗庙之宗。后引申为向往、尊崇,效法等意思。《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郑玄:"宗,遵也"。所以"宗璞"一名其意思仍然是要保持璞玉的本色。有人将"宗璞"理解为"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高雅境界。我看也未尝不可。宗璞女士称自己为"本色作家"这正与她的名字相吻合。
改名"宗璞"后,有人认为她姓"宗"。宗璞女士于是又在名字前面加上姓,就成了冯宗璞。一段时间里,宗璞女士便有冯锺璞、宗璞和冯宗璞三个名字。
冯钟璞的"锺"字简化成为"冯钟璞"后,而港澳及海外华人的汉字没有简化,因此有许多港、澳及海外读者给宗璞女士来信时仍然用"锺"字。为此还惹了不少麻烦。据宗璞女士说,一次台湾某书局给她寄来300元稿费,写的是"冯锺璞"收,可是到邮局去取款时,就因这个"锺"字与身份证上的"钟"字不同,为此与邮局工作人员纠缠了半天,说不清,因此宗璞女士只好将这笔稿费弃而不要了。
宗璞女士还有两个外号。宗璞女士自幼体弱多病,"文化革命"中又受到造反派的摧残,经常住院开刀,做过许多次手术,因此她得了个"挨千刀"的外号。
宗璞女士一生的写作都是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或事务之余的时间进行。另外,加上她一生多病,其写作也总是在病余进行。因此,宗璞女士戏称自己是"三余作家"。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宗璞女士的许多作品几乎都是在同疾病斗争之后所得。人评宗璞女士的父亲冯友兰先生一生有"兰气息",也有人评价宗璞女士说她既有"兰气息",更有"玉精神"。这话一点不假。
宗璞女士常用的笔名还有绿蘩、任小哲及丰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