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马戎 北大教授马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2018-04-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正式识别了56个民族.为什么称之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因为中国各民族的居住的地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生态系统,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正式识别了56个民族。为什么称之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因为中国各民族的居住的地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生态系统,即使是居住在这一系统边缘的群体,也在发展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各方面保持密切交往,还有相互移民和通婚。汉族人口最多,居住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在科技文化和农耕经济方面相对发达、通过融合吸收其他族群而人口不断增长。

所以我们说:“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988年费孝通教授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融合的历史,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是如此。北方、南方各族群不断向汉族输入新的血液,部分汉族人口也融入边疆各族群,逐步形成多民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

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清朝曾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许多周边国家(越南、朝鲜等)向清朝进贡,所以清朝允许西部地区如西藏、新疆、内外蒙古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清朝皇帝在各地派驻官员,负责外交事务,管理贸易。

鸦片战争中,清朝被英国打败,割让香港。沙皇俄国侵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伊犁西北、外蒙古等原属于清朝的大片领土,英国占领了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国家,1902年入侵拉萨,边疆各族都积极反对外国侵略者。中央政府不得不加强在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在明确划定国界后,派遣驻军和地方官员,如部分藏区的“改土归流”,1884年新疆建省,都是为了应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领土侵占。

清朝皇帝退位后,世界各国都承认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但是各帝国主义继续侵略中国。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1937年后陆续侵占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国土。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人们开始用“中华民族”来称呼中国人。

在抗日战争中,《义勇军进行曲》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包括新疆和西藏的各族民众都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许多人捐款,参加运送战备物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最终正式形成。在解放军进入新疆、西藏后,得到了广大下层各族民众的拥护,废除了农奴制和封建剥削制度,人们拥护毛主席和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得到巩固。

今天的世界以国家为单元,各国制定自己的宪法、法律,建立政府管理行政事务,政府办学校、医院、银行和社会福利事业,印钞票,给国民发护照。任何人跨越国境都受到严格的管理,要申请其他国家的签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中国人出国,都受到中国使领馆的保护和照顾。这是全世界的通例。所以中国的哈萨克族、蒙古族、朝鲜族到了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韩国,被当地称为“中国人”。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是中国人,但是根据祖先血缘、语言、宗教、习俗差异,我们在内部又分为56个民族。在各民族内部,还可根据方言等差别进一步分为不同群体,如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族和吐鲁番的维吾尔族之间是有差别的,藏族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区,汉族分为粤、闽、沪等方言区,彝族、苗族等也如此,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各自的文化差异都需要得到尊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模式

中国各民族在居住形式上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各族文化彼此交流学习源远流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许多文化特征(如房舍建筑、服装、饮食习俗、节庆日等)都与居住地地理特征(高原、平原、草原、山区、湖区等)、气候特征(温度、湿度、降雨、植被等)、物产(农作物品种、牲畜品种、矿产等)密切相关,同住一个地区的各族居民通常会分享许多相近的文化传统。人们总结的许多“民族特点”实际上是“地区特点”。

——中国各族语言之间在几千年的交流共处中,已经存在某些共性和共同元素,吸收其他族群的词汇,维吾尔语、藏语、蒙古语或多或少受到古汉语的影响;

——我国佛教和伊斯兰教源自境外,进入中国后在宗教活动内容和仪式上经历了“本土化”过程,如解放前内地清真寺多采用汉地“殿堂式”;

——各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生活在多年彼此交流中相互影响。

以上这些都是建立中华民族内部各族之间“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在中华民族各群体之间,存在政治上的“多元一体”框架,也存在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框架。中国各族知识分子需要了解其他文明传统并介绍给本族群众,绝不能一知半解,以讹传讹。

汉人和藏族知识分子需要阅读《古兰经》来了解伊斯兰文化,维吾尔族和藏族知识分子需要阅读《论语》和《孟子》,来了解汉族文化,汉族和维吾尔知识分子需要了解佛教经典。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偏见,推动各族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学习。

俞正声主席指出:“各民族文化之间需要相互学习,要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增强共同性、包容性,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要坚持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尊重差异不等于固化差异”。

“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会极大地促进交融,这是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坚持社会主义属性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文明前进的必然结果……要尊重规律,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而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

目前各少数民族面对的是现代化而不是“汉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家感到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少使用本族语言而使用“族际共同语”,原来使用的本地手工制品器具(容器、炊具等)换成金属或塑料制品,人们的思想观念(如家庭婚姻观念、消费观念)、人际关系(如家族社区组织)也在改变。进入现代化进程后,人们担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否保存和发展,担心出现“汉化”。

——除汉族以外,回族、满族也以汉语为母语,赫哲、土家、畲族、东北锡伯大多数以汉语为母语,许多少数民族人口中有相当大比例通用汉语,汉语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语言”。

——用汉字书写印刷的知识体系(数学、物理、化学等)并不是汉人的传统知识体系,而是辛亥革命前后从欧洲学来的现代知识体系。

——现在汉人普遍穿的衣服不是“汉装”,而是来自西方国家并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的“国际服装”款式。

——现在中国城市建筑都采用现代建筑业的统一设计原理和方法,使用钢筋、水泥、玻璃等西式建筑材料。这并不是“汉式建筑”。

——中华文化不等于“汉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包括了中原汉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了边疆各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各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流传多年,在各族民众中具有深厚的影响。譬如儒家学说中讲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藏传佛教中讲述的博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伊斯兰教中强调做人清洁和追求真理,这些内容其实与建设没有剥削压迫社会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不冲突,而且有可能成为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起积极作用的文化元素。

所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主流不是“汉化”,而是现代化。

现代化与“多元文化”并存

由西方世界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已深入世界各个角落,有人把西方国家的观念、制度、文化的扩散过程称之为“全球化”过程。但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在“全球化”过程中,许多国家的民间社会都出现了“本土化”的反弹思潮。世界各国原本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许多人希望能够保存自己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各国在科学技术、制造业、管理理念方面的标准化,行政体制的趋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政治影响的扩散,这些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各国都不可能脱离目前的国际贸易和经济体系而独立生存。

但是在此之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仍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基层社区内部交往和精神世界、日常文化生活中,都有努力保留本民族传统的愿望,会产生“本土化”的要求来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所以,全球化和本土化,这二者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并存。

中国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态势下,在体制建设和科技经济方面必须走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但是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仍会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世界各国之间在军事、经济、贸易、金融、外交等领域始终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这些国际竞争中,每个国家全体国民的基本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富强了,各族人民都获益;中国经济遇到困难,各族人民也都会遇到困难。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走向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