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主持成常态,功能角色社会化,诠释“跨界主持人”的价值融合
文丨鲲
从脱口秀《今晚80后脱口秀》中的王自健、《一郭汇》的郭德纲、《拜托了衣橱》的陈赫,到综艺《非凡匠心》《演员的诞生》《国家宝藏》《中国新相亲》里的张国立、《最强大脑》蒋昌建、《真心大冒险》应采儿……
这样一批特别的“跨界主持人”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却在各大节目中大放异彩。“跨界主持人”正在成为电视节目中一道颇具观赏力的新景观,也成为专业主持后的又一主要力量。
《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
互联网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跨界”常常被用作创新突破口,将某一资源的特性与其它的资源进行搭配应用,相互合作,放大资源价值。
跨界主持常态化,媒介角色的社会化转向
《歌手》(原名《我是歌手》)从第一季羽泉组合的胡海泉担任“音乐串讲人”开始,陈羽凡、沙宝亮、张宇、廖凡、古巨基、孙楠、李克勤、张韶涵等众多参赛的专业歌手都担任了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这些“跨界主持人”在主持上的独特效果甚至不逊色于演唱环节。启用参演的专业歌手担当节目中的主持功能,也成为这档音乐节目的亮点之一。
张韶涵担任《歌手2018》音乐串讲人
实际上,“跨界主持人”早已不是新鲜事,歌手、演员、舞蹈家、甚至是相声演员都做出了跨界主持的尝试。上世纪80年代,演员王刚跨界主持央视春晚,后期还担任备受争议的《天下收藏》节目主持人;舞蹈家金星跨界主持东方卫视个人脱口秀《金星秀》;著名演员张国立担任《国家宝藏》《中国新相亲》等多档综艺主持实现刷屏;前期从事音乐的高晓松主持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晓说》;同样跨界主持的还有相声演员郭德纲、王自健、歌手杨钰莹,清口演员周立波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规避主持人需持证上岗的政策要求,“跨界主持人”们在节目中的名称可谓花样百出,“音乐串讲人”“001号讲解员”“演员推荐人”“恋爱观察员”……称呼百变的背后,不变的是他们担当了节目中传统主持人的功能性角色。
郭德纲担任《今夜有戏》跨界主持
正如新闻报道中的“公民记者”,越来越多的“非科班”人士加入到主持行业,现代播音主持行业也正在经历着社会化转向。
目前来看,“跨界主持人”一般都是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公众人物,如成功的演员、歌手、学者等,他们在原领域有着出色的专业能力,而这样的专业素养在他们担任某一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无论是金星、吴秀波、高晓松还是张国立、王刚,他们在节目中的上佳表现都在无形之中制造一种显像传播的现象。
王刚担任《天下收藏》跨界主持
“跨界主持人”的身份带着与生俱来的新鲜感,这些之前身份是歌手、作家、演员、大学教授等职业角色的人对节目的影响构成了一道颇具观赏力的新景观,这样的混搭模式迅速激起人们的兴奋点,并被大众所接受。
“跨界主持人”无疑对播音主持行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样的媒介角色实际上不能互相替代,所谓“术业有专攻”,当媒介角色泛化,媒体资源共享,未来主持人发展模式中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价值几何,跨界主持人的定位该是什么,这些都成为主持人行业生态要面对的问题。
弱化固定模式,主持更加“个性化”
近年来,“跨界主持人”这一群体渐成规模,并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它的火热并非偶然,除了与行业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制播方式有关,“跨界主持人”在弱化固有模式寻求创新,适应综艺垂直细分趋势,以满足行业专业需求和观众需求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国立担任《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
启用“跨界主持人”打破固有的节目模式,这些非科班主持人为节目注入了新鲜感和新刺激,跨界主持人能够摆脱节目专业主持的束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也为节目打开了新的价值空间。
很多节目启用明星主持,能够借助名人效应放大节目影响力。节目依靠名人的公众影响力吸引受众的收视注意力,有了跨界主持人本身的知名度积累,能够在较短时间更直接地实现受众和社会对节目的高度关注。
2015年《金星秀》开播,在开播前就极具话题度,这和金星本人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金星本人是颇有关注度的舞蹈家、“毒舌”、“变性”、“外国老公汉斯”,这些标签让节目开播前的观众对于节目有了期待,很多人出于对金星本人的猎奇、窥探心理而关注《金星秀》,金星跨界主持对于节目的前期造势预热起了极大的作用。
金星主持脱口秀节目《金星秀》
此外,“跨界主持人”的火热也是如今观众需求多元化的结果。看惯了千篇一律、字正腔圆的专业主持人,观众对于主持人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多元化与个性化。从跨文化角度来看,“跨界主持人”自带新鲜感,信息混搭带来的戏剧化和陌生感,这些能够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
2013年,歌手胡海泉兼任湖南卫视歌唱类节目《我是歌手》的主持人,报幕时这样说“下面这位歌手我用两个zhi……”,这句口误引发了热议,但收到的却不是对他负面评价,很多观众因此被他圈了粉。对此当年海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笑言:“羽泉出道10多年,没想到因为‘两个zhi’又红了一把。”
胡海泉担任《我是歌手1》跨界主持
海泉“跨界主持人”的身份让观众对他有了更高的宽容度,毕竟对于专业主持人来说,口误是涉及专业素养的重要问题。相比起受过专业训练的“学院派”主持人,“跨界主持人”由于没有受过专门学习,主持风格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规中矩”“有板有眼”,也不是传统主持人“字正腔圆”“端庄大气”。
他们有的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像海泉的“两个zhi”之类口误也不少见,有的并没有专业要求的“沉稳大气”,反而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堪称主持界的“泥石流”,但正是这种轻微的“失控感”带来许多新鲜感,也恰恰是这种不专业让观众感到真实、自然,甚至至产生亲近感和贴近性。
感性兼具理性,跨界主持人的价值融合
新的媒介生态必然孕育新的媒介话语和传播语境,如今在任何行业都能看到“后现代”的影子,去中心、去权威、去范式的话语体系更接地气。但仔细想来,当我们在讨论“跨界主持人”带来的新鲜感和红利时,实际上它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应采儿担任《真心大冒险》恋爱观察员
不可否认,许多如文化、法律、军事、心理等垂直类领域中的节目专家型“跨界主持人”,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节目调性的契合度更高,但很多时候媒介角色定位不准确是关键的问题。
往往“跨界主持人”在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一定功底,但相比起专业主持人,许多跨界主持人扮演的并不是完全上述主持专业的功能角色,而是在感性、思想上的分工,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但同时也因为专业素养上的欠缺出现各样的“车祸现场”。
田震担任《我为歌狂》跨界主持
具体表现为提问不当、个体行为的不合理放大,语言随意、表演过度等。歌手田震曾经在安徽卫视《我为歌狂》节目中担任主持,除了口误不断,低沉缓慢的语言节奏成为她主持的最大争议点。说到底,名人的噱头只是暂时的,不专业的主持基本功和过度的自我表现也会让受众们感觉“尴尬”。
除了个人风格外,“跨界主持人”需要在感性之余,兼顾专业主持人的理性。并注意“跨界主持人”的调性是否契合节目定位,歌手跨界主持歌唱类节目,学者跨界主持文化类节目,相声演员主持脱口秀节目,这些都成为跨界的常规操作。当“跨界主持人”的个人角色与主持人专业角色发生矛盾时,都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结语
无论从过去还是未来,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跨界是一种必然趋势,主持人也在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发展态势值得深究,更受欢迎的个性化主持风格将拓展主持专业要求的内涵,但无论如何变化,主持人的基本技能和通识素养都是必备的。
今后将是职业化带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跨界主持人”在吸引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对其媒介角色定位产生产生了深度的思考,未来“跨界主持人”潜在的生长点和发展契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