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由之的徒弟 唐由之:为毛泽东主席做白内障手术的日子
手术只有四五分钟,进行得异常顺利,心电监护仪显示:手术中毛泽东的心跳一点也没改变。
当天晚上,唐由之就睡在毛泽东的外间走廊。毛泽东睡了一小觉就醒了,唐由之随即进去。毛泽东问:“谁来了?”张玉凤说是唐大夫,毛泽东吟诗相迎:“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这是鲁迅悼念杨杏佛的诗,由于毛泽东的湘音很重,唐由之没有听懂。于是,毛泽东叫张玉凤拿笔和纸来。毛泽东双眼隔着厚厚的纱布,摸索着,一会儿工夫,就用铅笔在白纸上默写完了这首诗。然后,他对唐由之说:“这首诗是当年鲁迅悼念杨杏佛的,里面有你‘由之’的名字呢。”
更让唐由之惊叹的是,毛泽东写完这些字后,还让张玉凤到他“左边书架上面第二层,拿《鲁迅全集》其中那一卷,翻给唐大夫看一看”。张玉凤拿出来一翻果真有这首诗……
当年,电影《创业》公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观众无不为大庆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所震撼,但江青看后却暴跳如雷,认为这个影片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下达了3条禁令,罗织了“10条批评意见”,对影片进行封杀。
7月18日,电影《创业》的编剧张天民分别给毛泽东和邓小平写了内容相同的信,信中叙述了《创业》“上映后,广大石油工人和其他战线的工农兵观众感到受到鼓舞,但同时也受到了领导的严肃批评,指出影片存在着严重问题”等情况,阐明自己对“10条批评意见”的不同看法,理直气壮地指出“从实践、从效果来看,《创业》是部好影片,它不是毒草”,建议“重新上映。”邓小平读了张天民的来信以后,很快送给了毛泽东。
术后20多个小时
为《创业》“盲写”批示
“此片无大错”
7月25日,做完眼科手术才20多个小时的毛泽东眼睛依然被蒙着,但他的工作已开始了。案头摆放着邓小平刚送来的信。
夜深了,唐由之和前一晚一样守候在毛泽东的卧室外,他侧卧在走廊的沙发上,闭着眼睛,却竖着耳朵倾听主席可能发出的声音。这时,隐隐约约地传来谈话的声音,原来是机要秘书张玉凤在给蒙着眼睛的毛泽东念这封信和相关材料。
张玉凤念完后,毛泽东停了一会儿,拿起递到手里的笔隔着眼罩“盲写”批示。隔着一扇门,唐由之听见毛泽东“盲写”的批示是:“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10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于调整党的文艺政策。”
张玉凤看着主席盲写的批示,念了一遍以核实,问:“主席,您对这封信的批示是这样吗?”毛泽东点了点头说:“嗯,是的。还要注明,此信增发文化部和来信人所在单位。”
毛泽东蒙着眼睛写下的对《创业》批示的这份手迹,共40个字,却有6张纸之多,字迹很不整齐,最多的一页写了12个字,最少的写了5个字,其中还有一张纸是因为漏了字而补写的。透过歪歪扭扭的铅笔大字,可知毛泽东当时对调整文艺政策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
唐由之没想到,更大的考验在术后。他回忆说:“我当时跟主席说要3天后才能拿掉纱布,结果他是这样算的:头天晚上11时做的手术,过了12时就是第二天了,再过一天就可以拆掉了。实际上只是过了不到两天,给他换药,他发现左眼能看东西了,就再也不肯包上了,这样很容易引起感染。”
术后第二天
因包扎眼睛
唐由之与毛泽东发生争执
手术后第二天,即7月25日凌晨,唐由之要给毛泽东换药。通过这一段时间对毛泽东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观察和了解,唐由之想,毛泽东一旦发现自己能看清东西,就肯定不再让包上纱布。于是,他事先叮嘱其他医护人员,千万不要给毛泽东拿 11度的镜片试看。
尽管事先有所准备,但是还没预料到毛泽东的反应是那样激烈。唐由之回忆说:“我给他打开纱布换药,点好药后问他,‘主席您看见了吗?’大概是隔1米左右,我伸出手指试着让他看并问是几个,他说都看见了。
我转过身拿纱布,这时有人还是拿出 11度的镜片给他试看了,毛泽东看得太清楚了,因此当我准备给他把眼睛再包起来时,他说:‘我已经好了。’我说,‘没有好,主席,你的切口还没有长好呢,还要包起来。
’他说,‘我都好了,看得清清楚楚,眼睛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我接着又说‘不行啊,等切口愈合后才可以和外界的空气接触,否则眼睛容易感染啊。’主席仍不同意包,我一定要包,最后主席做了一个他特有的动作,把两手放在胸前打圈,然后向外一甩。这是主席特有的习惯动作,意思是请你们走开。”
看见毛泽东抬起手向外一挥,大家面面相觑,只好一个跟着一个静悄悄地退了出去,惟有唐由之站在原地没动。张玉凤看到毛泽东的神情,知道此时主席已经不愿再听任何人劝说了,就急切地用眼神请求他赶快离开,唐由之领会了张玉凤的的眼神,却没有接受她善意的提示。毛泽东抬起头,用轻微充血的眼睛看着眼前看似温和而执拗的唐由之,大为不解:“你怎么还不走?”唐由之实话实说:“主席,我不能走,您的眼睛还没包上。”
听到这位倔强的医生这么说,毛泽东更不耐烦:“你非要包上我的眼睛才走吗?”毛泽东说话的语气已经近乎质问了。
唐由之直言不讳:“主席,平时您是领袖,我们都应该听您的。可是,今天我是医生,您是病人,您得听我的。”
两人争执了好长时间,最后采取折中的办法,唐由之让毛泽东戴上了一副特制的眼镜。这是唐由之请人用塑料做的一个周边有网眼状小孔的眼镜,能扣在眼周边脸上,中间有一块 11度的镜片,罩上后左眼既能看得见,手又碰不着,东西还不会掉进去。
阅读宋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
毛泽东老泪纵横
毛泽东的眼睛一能看见东西,就马上投入了工作。唐由之担心出现意外,坐在房门口足足等了4个多小时。“张玉凤出来了,说主席的左眼很不舒服。我跑进去一检查,幸好塑料眼罩还在,没那么快感染。我用眼药水给冲洗了一下以后,赶紧再用消毒纱布给他包上。
主席沉默了很久后说,‘你胜利了!’我说,‘主席您也胜利了!’主席说‘我怎么胜利了?’我说,‘因为我这个手术是按照您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针才研究出来的呀?’主席很高兴,这回他老人家老实了,听我的话愿意包足3天。”
白内障术后不久,很快毛泽东能够自己看文件看书了。有一天,唐由之在毛泽东的书房里陪他看书,忽然听到他大哭起来。唐由之回头一看,只见毛泽东捧着书老泪纵横。唐由之赶紧上前劝止:“主席,你不能哭,千万不能哭。手术眼睛要哭坏的!”
毛泽东哭了一会才稍趋平静。唐由之发现毛泽东阅读的是一首《念奴娇·登多景楼》。这是南宋词人陈亮悲叹南北分离不能统一的词作。陈亮在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登临江防要地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观察形势,感慨系之,借古论今。
他批评南宋王朝只“做出争雄势”,有人“也学英雄涕”,实际上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中原,并且借六朝历史的惨痛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
”——“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最后一句,无疑牵出了暮年毛泽东的无限感慨。唐由之说,“毛泽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我陪在他身边的日子里,一直看到他很平和的,连脾气都没怎么发过,当时他大哭把我吓坏了。”
为避免可能引起的任何感染,唐由之一直密切照顾关心和观察着毛泽东的饮食起居。对于领袖的晚年日常生活,他看得比较真切。唐由之回忆说:“主席的床很特别,一张硬的木板双人床。床头底下垫着木头,床头高、床尾低。我想这是因为他的肺有问题,稍微倾斜,痰液不容易堵在喉咙。”
未能给毛泽东
做右眼手术
成为永远的遗憾
当年,正值评《水浒》。唐由之也很喜欢读《水浒》,可当时工作原因不能轻易地离开主席,他就提出请工作人员帮忙买一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如果以‘毛办’的名义去买书,怕对方会变相照顾,占了人家的‘便宜’,这是主席最忌讳的事。
”唐由之说:“毛泽东不搞特殊化,也坚决禁止自己身边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搞特权。”毛主席对别人要求如此,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听说,平时,如果有亲戚来看他,他也仅是在日常饮食之外,多加一份炒鸡蛋而已,从不搞正式宴请。他自己的伙食费及一切生活费用,也都是从工资里扣除,在这一点上他绝对公私分明。
1975年11月初,毛泽东主席眼科医疗小组顺利完成特殊使命,离开中南海。临行前,唐由之代医疗小组提出与主席合影留念的请求。张玉凤经请示后高兴地告诉唐由之现在就到主席的书房合影。
唐由之和张玉凤搀扶着毛泽东穿着青灰色中山装走了过来,他那消瘦的脸庞露出慈祥的微笑,医疗组的人员很快都围在主席周围,唐由之赶紧搬来椅子放在中间,请主席坐下。毛泽东笑了:“哈哈,我现在成老太爷了!”边说边坐下。
大家簇拥过来,一个挨一个地围在毛泽东身旁,唐由之悄然站在了后排。摄影师站在前面调焦距、对光圈,站在一旁的张玉凤此时径直向唐由之走过去,二话不说,拉唐由之站在毛泽东身边的位置。“咔嚓”声中,成就了永恒的珍贵瞬间。合影后,毛泽东高兴地对唐由之说:“明年,再请你来给我做另一只眼的手术。”唐由之激动地频频称好。
遗憾的是,唐由之没有机会使毛泽东双眼都重见光明了——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唐由之被安排为毛主席守灵20分钟……
唐由之其人
唐由之,原名锟铻、昆吾,著名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26年7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历任北京市广安门医院眼科主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名誉主编等,曾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唐由之曾成功地主刀给毛泽东主席、柬埔寨前首相宾努亲王等进行了白内障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