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的案例 从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看孔子的社会、企业管理思想

2018-03-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精要文字: 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精要文字: 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有连续三篇记载的是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内容涉及社会管理,两人一问一答,言语不多,但孔子给出的结论却耐人寻味。

我们先看第一问答: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为政者首先要正直。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孔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又是一个积极地社会活动家,他始终致力于推行仁政德治,可面对季康子的行为他很无奈。

终于当季康子当面求教的时候,孔子有了直言相告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可以把孔子的回答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首先,孔子直奔主题:政者正也。因为在孔子的眼里,对季康子这样的人无需提为政以德,也不必要求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只要能走正道就善之又善了。

其次,孔子以强有力的反问揭示君正的示范作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因为孔子一直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这段话,实在是绵里藏针,恭敬中带着不屑,对答中含着希冀。

再看第二问答: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盗窃为患,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季康子为此咨询孔子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这里,孔子并没有直接给出治盗之策,而是再一次用假设问题反问季康子。不言而喻,孔子的假设命题中实际上包含着自己对盗患原因的看法,即这一切皆源于季康子贪图财利。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感受到了孔子的不卑不亢:你来求教,我以礼相待,坦诚交流,但你言行不符合仁德和礼仪规范,我会不客气地批评。

孔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追求。 最后再看第三问答: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季康子看来治理国家,严刑峻法是必不可少的。他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则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当这一场针锋相对的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孔子终于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总结自己的思想观点了。

直到孔子说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等一系列观点所蕴含的社会管理思想的真谛,这也许就是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和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