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大唐李白 张大春《大唐李白》第一卷面世以李白为线还原盛唐

2017-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大春继新派武侠<城邦暴力团>后,新近又推出长达22万字的<大唐李白:少年游>新作,在台湾受到读者热捧."好故事.练说书.学书法.爱赋诗."张大春微博上的签名到了百度的介绍中被改了两个字,变成了"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前者是一种自谦,后者是一种外界的评定.在越来越缺乏诗意的现代生活中,坚持写古体诗的张大春就像一个"另类".而这本<大唐李白:少年游>还真是融"好故事"与"

张大春继新派武侠《城邦暴力团》后,新近又推出长达22万字的《大唐李白:少年游》新作,在台湾受到读者热捧。

“好故事、练说书、学书法、爱赋诗。”张大春微博上的签名到了百度的介绍中被改了两个字,变成了“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前者是一种自谦,后者是一种外界的评定。在越来越缺乏诗意的现代生活中,坚持写古体诗的张大春就像一个“另类”。

而这本《大唐李白:少年游》还真是融“好故事”与“练说书”与一炉的出品。张大春每天早上起床写三千字,下午去电台开讲,22万字的《大唐李白:少年游》就是讲完后再出版的故事之一。在张大春的写作计划中,这是一个长篇巨制,总共写四卷,计100万字,目前写到了第二卷的九万字。

张大春的身份比较杂,除了小说家,说书人,最近还频频以编剧的身份触电。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他是没署名的幕后编剧故事,前不久在广州上演,即将在上演开演的《当岳母刺字时媳妇是不赞成的》,张大春和王伟忠一起担纲监制。单就小说论,现代小说,青春小说,古典小说他都可以游刃有余,穿梭自如。《大唐李白:少年游》无疑属于古典小说。

当一个人有一肚子的故事学问,看了太多的书,又天天写古诗,把视线投入到格律诗的盛世大唐是迟早的事,而李白则是大唐无论如何绕不过的一个人物。

在张大春的眼里,李白既是一个天才,又是一个另类,最终的定义是悲剧人物。写诗,他独创一格,是在格律诗的年代不肯守格律的规矩。做人,他错认了这个时代,他把唐朝当战国,想凭一己之力,纵横捭阖。却忘了唐代建制严格,跳脱之难。他因为出身商人之家,没有科考的资格,只能另辟蹊径,以诗、道两界博取声名。这就是他离家越来越远,在诗文中很少提及自己家世的原因。

在别人的询问和好奇中,他只能大而化之,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中他曾如是介绍:“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栗如来是后生。”这样的回答不知道当时湖州迦叶司马满意否,反正接下来一路的读者都继续怀揣着一个问号。

而张大春就沿着这个问号一路探回到终点,终于把问号拉成了长长的一段传奇。李白的父亲李客不仅出场,而且他的家世背景也交代清楚。他不仅是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幕后支持者,还是对儿子寄寓厚望的父亲。

只是碍于时势,因为自己的商人身份,只能在儿子声名越来越响的时候,离得越来越远,隐身渐至无声。而李白留下的近千首诗则是张大春探索的线路,这本小说中57个章节的题目都来自李白的诗,未必句句恰当,但可以想见作者描摹临画时在李白的诗句中穿行的自在。重回盛唐,通过细节还原李白所处的那个时代,这是张大春的野心和寄意。

读《大唐李白:少年游》很容易想起余英时上下两册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在书中,不是给朱熹做传,而是以朱熹为中心线索,建构了南宋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被他称为“后王安石时代”。同理,张大春在《大唐李白》中,也是以李白为中心,但绝不是单纯给李白做传,他同样重新建构有血有肉的大唐历史,因此注入大量细节。

大唐的各种建制,历史变迁,宫闱传说,野史典故,在他笔下,一一道来。不同在于,前者是学术论著,字字有来历,有出处,有考据,可当信史。而后者则是小说家言,在考据历史之外,野史传说无不纳入,建构出的世界更为浩大,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深圳商报记者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