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幸福的科学 清华社科院院长彭凯平: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2017-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当我们感到幸福时和感到愉快时不一样,一定有一种智慧.人性,有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和满足感."6月5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客"人文清华"讲坛,与现场观众分享他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求解幸福"的思考和感悟.彭凯平认为,"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满足,幸福不是有钱就可以,也不是靠别人就能给予,幸福更不是独善其身."在2017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当我们感到幸福时和感到愉快时不一样,一定有一种智慧、人性,有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和满足感。”6月5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客“人文清华”讲坛,与现场观众分享他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求解幸福”的思考和感悟。

彭凯平认为,“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满足,幸福不是有钱就可以,也不是靠别人就能给予,幸福更不是独善其身。”

在2017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中,中国仅排名第79位,彭凯平分析认为,社会公益捐赠严重不足、缺乏基本的社会信任以及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偏低是导致中国幸福排名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彭凯平认为,中国不论是在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平均寿命、医疗健康保险等硬指标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拖累中国实力的恰恰是三个重要的心理指标。“第一、中国人愿意做公益、做慈善捐款的比例很低,尤其是中国富豪不捐钱、不花钱,中国富人的捐助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位。”

“第二个指标是社会信任度比较低。别人说了一句正面的高大上的话,我们一言以蔽之,装,因为我们本能地就烦别人装。而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会导致社会的敌意归因倾向。第三个指标是主观幸福感。当我们问中国老百姓幸福吗?得到的最多的表达是‘不知道’。”

正因此,彭凯平强调,心态建设、心态发展、心态调整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进步之后必须补的一门课程,心理建设甚至要摆在社会建设之前。“你的心理建设如果没搞好,搞社会建设和政治改革都会出问题,所以心态调整是第一位的。”

彭凯平研究发现,80%的中国人不能从自己的工作当中得到快乐,中国人在工作中产生幸福感的人数,在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里面排名倒数第一。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把工作当做一种责任、贡献和服务,当做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不是让自己产生幸福的方法。

彭凯平说,虽然外在的环境不能改变,但自己对工作的认识能够改变,可以尝试把工作当做幸福的手段和方法,也可以把这个工作当做一种产生意义的特别重要的源泉。

据了解,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10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