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素惠香港 江素惠:“我是台湾香港中国人”
祖籍福建,出生台湾,定居香港,她有着怎样的两岸三地情缘? 机敏从容、大家风范,她怎样从一个普通记者成功转型为两岸交流的领跑者? 盈盈笑容、温文尔雅,她始终留给观众最美的风华,而打动记者的更是她直抒胸臆的“我是台湾人,也是香港人,更是中国人”的中国情怀,令人感佩。
江素惠做客本报今天的“对话台湾名嘴”栏目。
江素惠 籍贯福建,生于台湾高雄市,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曾先后在台湾华视、《中国时报》担任记者。1984年赴大陆访问,成为最早赴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之一。1991年底,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下属的“新闻局”委任其为香港新闻处负责人,1994年江素惠成立“光华新闻文化中心”,推动两岸三地文化交流。
2002年成立“香江文化交流中心”和“香江顾问有限公司”,继续为两岸事业奔忙。目前担任香港台湾工商协会会长、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电台普通话台《江素惠的天空-风云人物》节目主持人。
上世纪80年代 台湾
20年前,江素惠跨出了她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作为最早采访大陆的台湾记者之一,她以自己敏锐的新闻视角向台湾民众传播大陆的山河民生,写下了一篇篇震撼力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成为岛内权威的大陆专家。
看到五星红旗我很紧张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第一次来大陆采访有什么特别印象吗? 江素惠(以下简称江):当我1984年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那时还是统战部接待,我记得我一下飞机就看到了五星红旗,我好紧张,因为在台湾的教育中觉得五星红旗是跟我们敌对的。
我看到所有的人都是穿蓝色、黑色的衣服,而且当时旅游设施很不完善,尤其是受不了当时的“厕所文化”,每回想上厕所,就仿佛在感受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
遇到想上厕所很急,却不得不忍着回自己的酒店去上厕所。 记:当时两岸关系还相当紧张,您通过怎样的渠道来大陆? 江:1984年,我透过香港政协常委徐四民先生的引见到大陆采访,那时候大陆还没有完全开放,两岸局势非常紧张,非常隔阂,除了台湾当局的压力,我的内心是相当紧张的。
第一次到北京去,也只是初步了解情况。
后来我在1989年参加江泽民主席的记者会,我对江泽民说,“我姓江,与您是本家,可否接受我的采访?”当时“江本家”的访问很轰动。 记:是什么动力驱使您到大陆采访? 江:当时我从香港了解到很多大陆的资讯,对大陆有很强烈的好奇心,作为新闻媒体人也希望进一步了解大陆的情况。
后来我写的文章成为台湾唯一的大陆消息的来源。
在上世纪80年代,我成为台湾权威的大陆问题专家。 记:听说后来还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姐姐? 江:在父亲的熏陶下,我自幼对自己的家和亲人常常牵挂。
1985年,我还回到了福建老家,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姐姐。我妈妈也回来了,她非常激动。后来,我做了十年台湾当局驻香港的官员代表,因为身份原因不能到大陆。2002年,我退下公职后,再次来到大陆,我发觉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陆这些年来突飞猛进,完全换了一个新貌,大陆正在起飞,改革开放中有很多惊喜的进步,日益与国际接轨。现在我在厦门也有房子,以后我想妈妈也搬回来,落叶归根。 记:您对自身的定义一直以来都很特别,您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 江:我出生在台湾,我的父母亲来自厦门,我在香港住了20多年,大陆是我的根,对两岸三地我都有感情,在血浓于水的情感里,我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为荣。
但我不能否认我是台湾人,之后以我在香港的经历认知,我更加坚定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的信念,“我是台湾人,也是香港人,更是中国人”。所以我参加很多活动论坛都这么说“我是台湾香港中国人”,因为现在很多民进党都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这是最大的遗憾。
上世纪90年代 香港
十几年前,江素惠来到香港,继续推动两岸事业。她举办“香江论坛”,就两岸三地关系邀请大陆、香港、台湾学者讨论时事。她还非常关注两岸局势,经常在台港媒体上发表专栏和评论文章,评点两岸时事,并先后出版《悄入神州》、《十年风雨在香江》、《两岸三地情》等著作。
义无反顾投身“大中华”
记:为什么中断台湾的辉煌事业转战到香港发展呢? 江:上世纪80年代,台湾很保守,对大陆资讯完全是隔阂的。我们是在台湾成长的一代,包括1949年到台湾的上一代对大陆的情况都完全不了解。
40年的隔阂,人是会产生亲情的。怀着对家乡的思念,1991年,我到香港来,作为新闻人,我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多的大陆资讯。我到香港后就开始推动台湾对大陆的开放政策,提出要让老兵回到大陆去探亲,在人道和亲情的立场上,两岸应该要互动要来往。
当时国民党成立了“光华新闻文化中心”,由我负责来推动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凭着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自己能够运作的资源,我为两岸新闻文化团体牵线搭桥,举办展览、组织互访等等。
记:后来是什么原因离开了“光华中心”? 江:我想最主要的是民进党当局上来以后,可以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们要求我只能宣传台湾本土文化和宣传陈水扁的言行录,而我想做的是一个大中华的概念和大中华文化的发扬,对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记:2002年,您创办了“香江文化交流中心”,主要开展什么业务? 江:我们主要是推动文化的交流,比如我们做“香江论坛”,每年举办两次,如“台湾大选及两岸关系”、“枪击案疑云下的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连宋访大陆后的两岸政治经贸前景”等研讨会就受到各界关注。
如今这个论坛已经成为了两岸三地沟通的一个平台。另外我们也办文化艺术类展览,我们把展览办到台湾,或者把大陆展览办到香港,不久我还要在香港办漳州的水仙花展。
记:有一件事情当时引起了轰动,就是关于宋美龄画展,能否介绍一下? 江:是的,当时轰动了全港。
宋美龄的画展我们准备了一段时间,而且是从国民党的党史馆借出很多资料,中正文教基金会也来赞助这一次展览,前后安排了很多项目。可是蒋夫人就在这个画展开幕前一个星期去世了,而四五天之内画展就开办起来,时间抢得恰好。
整个展览可以说是万人空巷,打破了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厅参展的人数。 记:虽然画展的成功看似偶然,但实际上是您长期从事、关注的必然结果? 江:我觉得一段历史要做一个交代,这个历史的过程,我做了一个年表。
从蒋夫人出生到她106岁的年表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史的变化。这是蒋夫人的绘画作品展,更是一种历史回顾展。大家能够清楚地感悟到这段历史是如何走过来的。这之后,如何把中华历史和两岸交流融进文化事业成为我最大的心愿。
现在、将来…… 中国
两岸,对江素惠来说是一个既近又远的名词。她父母是厦门人,她却在台湾土生土长,现在则定居香港。这种经历,让她对两岸三地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她一直在努力推动两岸的经贸、旅游发展,对于台海局势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海西记忆唤回台胞亲情
记:作为资深从业者,您对海峡西岸的旅游建设有何构想? 江:我很早就有了想法,海峡西岸有很多特色来发展两岸的观光旅游,尤其是情感的联系。
很多台湾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住房和生活习惯都还保持了福建的风格,而在海峡西岸里有很多台湾的闽南城乡记忆,可以唤回台湾人的亲情。作为一个观光旅游的重点,我觉得很有号召力,可以作为海西观光旅游发展的重点。
现在,大陆提出了海峡旅游区的构想,台湾海峡将变成一项两岸共有的旅游资源,推动两岸间的双向旅游,对于增进两岸同胞间的了解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建设景点,建立更多航线,是潮流下的当务之急。
记:目前大陆已开放了诸多优惠措施来加强两岸经贸交流,您认为台当局目前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江:现在大陆有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到大陆投资,而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还有限制,比如在大陆投资不能超过在台湾资本总额的40%,让台商没有办法在大陆宏图大展,这方面台当局应该继续开放。
其次是“三通”,只有尽快“三通”,才有利于两岸商贸往来。
郝龙斌是国民党的旗帜
记:明天北高选举就要揭晓,依您长期观察,能否做出最新点评? 江:候选人都在最后冲刺。台北市泛蓝有绝对的把握,因为郝龙斌遥遥领先,他清廉、年轻,又愿意为台北市民服务,这增进了他的胜选几率。
他是国民党的一面旗帜,也是众望所归。高雄情况比较复杂,高雄一向是绿营的票仓,现在也是民进党执政,所以高雄成为竞选最重要的战地。目前,国民党的黄俊英与民进党的陈菊民调之间差10%,差距慢慢在拉近,所以让人有些担心,马英九也全力去高雄固票,希望能够胜出。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大的变化,国民党会是险胜。大家也希望北高国民党都能胜选,这样民进党才会真正反省:一个贪腐的“总统”,民进党是否真的要与他捆绑在一起共同沉沦?我们也期待不要有任何意外发生,因为民进党很擅长在选战的最后制造意外使选情翻牌。
记:怎么看待马英九的形象?对他有期待么? 江:马英九很清廉,有一种读书人的风格,温良恭俭让。
但面对一些政党的恶斗他没有权谋,危机处理的能力也不够,行政主导方面也稍微缺失。但我觉得,台湾老百姓2008年需要一个清新形象的领导人。
过去6年来,台湾政坛一派混浊,人民已经厌恶了政治上的扭曲,今后只要有一个国民党团队做马英九的执政后盾,我认为他是08年“大选”最合适的人选。导报记者 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