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言文之樊迟仲弓问仁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教学目的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二.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作者简

《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教学目的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二、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早年贫贱。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

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古代官名,长官司法和纠察)。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背景简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因此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建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人物简介:冉雍(公元前522--?),冉氏,名雍,字仲弓。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二十九岁。出身寒微。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世代执政鲁国)家族的总管,并曾向孔子问过政。

仲弓樊迟(前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曾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等。

他有谋略,具有勇武精神,并且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等。但他确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AD)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

樊迟子夏(约公元前507——公元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育家。公元前476年,来到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创立学堂,终身讲学,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夏为孔子高徒,小孔子四十四岁。《荀子·大略》云:“子夏家贫,衣若县鹑。(鹑鸟尾秃,似衣衫褴褛)”孔子六十八岁结束周游列国返鲁定居,子夏始投孔子门下,时年二十四、五岁之间。

子夏结合课后注释,课堂讨论,疏通文意。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内容述评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

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