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作品 李娟:命运让我的笔落在阿勒泰 写作不是非做不可
李娟,1979年出生在阿勒泰山区,她只读到了中学,便开始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与牧民一起转场,并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做流水线工人。 1999年,李娟迸发出了天才的力量,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随后相继出版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四本文集。
“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阿勒泰茫茫群山中,只需一片纯真,走夜路也能无所畏惧。 ” ——李娟
与李娟的交流可以说是在半年之前了,当时想作一篇有关于这位散文精灵的采访,在得知李娟的邮箱后就与她有了书信上的沟通,但得到的是确实委婉拒绝的答案,李娟的言语充满了尊重和感谢,却对采访的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愿。几次下来,采访没有完成,与李娟却成了网络两端的朋友,对她在阿勒泰的生活无限向往,也被她的坦然和真诚打动。
时隔半年后,未完成的采访任务随着李娟的新书《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再次燃起了热情,这次终于在发邮件、等待的过程中,完成了李娟的这次采访,跨越了半年的采访虽然并不容易,可毕竟是值得的。纯洁朴素的表达,打开的是一扇李娟通往阿勒泰的门,一条读者了解他的路。
命运让我的笔落在阿勒泰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曾这样评价李娟:“她重新界定了写作者的身份,那是一个在大地上和风雨中跋涉的人。把字写在零散纸片上,在生计之累中领会生命之美。她的散文由此成为话话狂欢时代的异教,她的诚恳、羞怯、天真、热情的低语把我们带向广袤的静默。
”可这样高的评价李娟从来都不曾想到过,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喜欢看书的她,就被大人看做让人头疼的小书呆子。“我不是什么天才,和很多写作者一样,我的文字也有着漫长的改变和明显的进步过程。我是慢慢地、逐渐写成现在的样子的,过去的我,也非常糟糕。 ”
李娟只读到了中学,并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不过从小她的心中就有着作家的梦想。“上学时,我口头上笨拙,但文字表达还算机智,作文成绩还算不错,总是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当作家是我从小的梦想。只是过去不好意思让人知道,怕被身边的人笑话。
”就这样,怀揣作家梦的李娟,在1999年时开始她的写作之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九篇雪》,后来又陆续出版了《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等作品。内容都是来源于她的生活感悟,看着简单、琐碎,却趣味盎然。
翻开李娟的作品,养鸡、卖杂货、种葵花、剪羊毛、采木耳、牧民们、年迈的外婆和懵懂的自己,这就构成了李娟作品的全部内容,这些素材都来源于李娟生活的地方阿勒泰地区,这个李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给了她无尽的灵感和感情。
或许每个作家都在心中为自己划定了界限,就像呼兰河属于萧红、上海属于张爱玲、湘西属于沈从文,而新疆的阿勒泰就属于李娟。“我在阿勒泰市生活的时间比较长,算是我一生中最熟悉的地方,在这个城市里也有许多好朋友,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定居。至于为何写阿勒泰,也是命运吧,因为恰巧生活之舟就带我去向了那个角落。”这样随性随心的回答是李娟的风格,也是她的生活。
打开李娟的博客,上面写着,“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不签名。交流仅限网络,请您保护我的安静。 ”确实,在记者几次要求采访中,李娟从未同意过电话采访,这或许也是她自我保护的方式。李娟的所有出版事宜几乎都交给了凌先生处理,凌先生是李娟的多年好友,他谈到李娟作品的出版过程时说道,“几年前,我向出版商推荐李娟的书,人家都不愿意出。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出版商打电话给我,要求为李娟出书,大概已经有100多个出版商了。 ”
写作也不是非做不可
李娟向往自然、有亲人、有朋友的生活,可自从文字成集出版后,她的生活想保持如同原来的平静好像就有些困难了,她曾说不想让妈妈和周围的人知道自己在写有关阿勒泰的文字,可写道如今,这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而生活中其他的影响李娟自然也是感受到了,“对我的影响自然是有的,最主要的是生活闹腾了许多,必须得去适应新的、更庞杂的人际关系。
”但仅限于与媒体、读者尽享网络沟通的李娟,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份属于她自己的宁静。
“浑然天成”是作家孙甘露对李娟的评价,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保持纯净和自然实属不易,这份对文字的虔诚和单纯,对李娟来说完全来自“天性”,顺其自然的成分更多。“刻意保持纯净其实是很不自然的事,人的年龄在增长,‘知’与‘识’也在不停地积累和递变,若是真的永远像孩子一样简单、单纯,也未必是好事。顺其自然吧,心‘正’就好,心‘安’就好。我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希望。 ”
已出了4本散文集的李娟,对散文有着自己的理解,愿意写散文也完全是因为舒服。“我之所以写散文,只是这种形式自己使用起来会比较习惯一些、表达也顺利、舒适一些,没有刻意的选择。至于别人喜不喜欢是别人的事,也是文字自己的命运,我无法干预。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去看这样的文字了,那肯定是我的问题。不过说实在的,我自己都不愿意去看‘现在的散文’。 ”
生活中的李娟是一个爱阅读的女孩,只要有所益、有所得的文字她都回去选择,不会管它是科普读物还是名人传记。让她真心佩服的作家不再少数,但可成为“偶像”的可是一个都没有。“我看书不是很挑剔,更多地愿意看到作者及其文字的好而不是不好。
至于好的文字和作者对我的影响,也并非一次两次的突变,而是天长日久一点一点的扭转和开启。这个一言难尽。 ”朴素本色的李娟,没有任何的修饰和雕刻,有的是走向远方的信念,在她的心中还装着许多想要写的东西,但并不会一个长久的计划来捆绑自己。可以想象,李娟在说出,“写作是自己喜欢做、并且还能做好的事情,但却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时,眼角的里是对阿勒泰的温情、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