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简历 刘海峰:恢复高考40年的历史记忆
恢复高考30周年似乎才过去不久,转眼间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2017又已到来。
长期压抑后的解放、久旱逢甘雨的渴望、复习备考时的紧张、高考过程中的神圣、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凡是经历过恢复高考洗礼的大学生,回忆起1977年高考的往事,都是记忆犹新,仿佛如昨。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而且是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转折点、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每隔10年就会形成一次讨论的高潮。
高考恢复30周年的时候,全国几乎所有媒体都出现了"集体性怀旧",对恢复高考的历史作了一些回顾、反思,也出版了很多纪念性的文章和著作。今年是高考恢复40周年,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纪念年份。
除了高考,很少有哪种教育活动会长久吸引举国民众的广泛关注,很少有哪个历史事件过了三四十年还会引发无数的回忆和感慨。因为高考与中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读书人密切相关。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一次的高考,吸引着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目光,每到考试和录取季节,更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中心。
高考改革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也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每年夏天,高考更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由于上海和浙江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完整的一轮,将要迎来最后高考录取的时刻,更成为全国聚焦的话题。
其实,对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不过,当今对高考制度,总体而言是新闻报道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一般议论多、深入探讨相对较少。高考是一个谁都可以说上两句的话题,又因为其利弊都十分显著,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论说高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对高考这样一个影响重大的国家考试制度,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和激愤,还需要冷静和理性,否则所发言论就可能变得情绪化。
由于高考是一个至为复杂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制度,站在某一种特定的立场去评说,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观察,可能所见都是事实,所言也都有一定道理,但也可能会出现盲人摸象、各说各话的情况。因此,在评价高考时,重要的是全面和客观,而要理性、全面地评价高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就应该对高考作深入的研究。
40年来,高考制度已历经许多变化,无论是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试卷的难度等,现在的高考与1977年的高考都不可同日而语。但高考也有其不变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公平性上。社会大众对高考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发挥公平选才的作用。
高考的主要机制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与以往的推荐等其他选才方式不同。尽管高考制度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这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机制还是基本保留下来了,始终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自主招生、推荐面试、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等其他招生方式在总的比例中还不是很高,虽然这些方式会逐渐尝试推广,统一考试成绩可能会逐渐减轻其绝对权重,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应该还是中国高校招生的主要依据。
高考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减压阀,它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坚持高考制度,有利于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考制度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它仍是目前相对最公平的考试。对中国而言,高考制度不可少。高考不改不行,但急于求成也不行。
欣逢恢复高考40年的盛事,全国媒体又将对1977年高考进行"集体性怀旧",各地各校将举办一系列的77级同学会、高考恢复40周年座谈会和纪念学术会议。作为中国考试研究的一个重镇,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正在积极筹备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在今年适当时间联合举办"恢复高考40周年学术研讨会"。
当年意气风发的77级大学生,毕业后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舞台上大显身手,时隔40年之后,如今多数已经退休。但由于1977年的高考是13届学生的考场,77级大学生的年龄差异极大,因此,至今还有许多77级大学生仍然是政界、商界、学界的中坚力量。
今年许多人将再度回忆恢复高考那青春燃烧、壮怀激烈的岁月。然而,我们既要涉及个人关于高考的回顾和高考故事的叙说,更应注重恢复高考的全景扫描和历史复原,尤其要关注对高考改革的学术探讨,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与改革的未来,为高考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因此,回顾高考40年的发展历程,不但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2017,必将成为又一个中国的"高考年"。
(作者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