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骂郭沫若 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是流氓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郭沫若对秦皇岛情有独钟.1963年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来此度假游览时,就颇为感慨地说道:"秦皇岛这个名字就是财富."当时人们听了很不理解,现在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并处于世界性升温的大趋势中,回忆郭老这句名言,作为旅游胜地的秦皇岛人该有何等的亲身感受!当时郭老还指出:"以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皇号命名的城市,全国独一无二,且举世无双."当时于立群插话:"这话说大了吧,哪能举世无双?美国首都华盛顿,苏俄的圣彼得堡,不都是相当于帝王的名字

郭沫若对秦皇岛情有独钟。1963年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来此度假游览时,就颇为感慨地说道:"秦皇岛这个名字就是财富。"当时人们听了很不理解,现在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并处于世界性升温的大趋势中,回忆郭老这句名言,作为旅游胜地的秦皇岛人该有何等的亲身感受!

当时郭老还指出:"以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皇号命名的城市,全国独一无二,且举世无双。"当时于立群插话:"这话说大了吧,哪能举世无双?美国首都华盛顿,苏俄的圣彼得堡,不都是相当于帝王的名字吗?"郭老微微一笑,摇摇头,向在场的人们发问道:"她说得对吗?华盛顿、圣彼得堡,仅仅是个姓氏,充其量如秦嬴政的一个嬴字而已!"

那年月的秦皇岛,被形象地调侃为"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同时也反映当时萧瑟冷清的市景和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萎缩的困境。然而,就在那时,国家还拨专款兴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楼。这项工程1960年动工,历时两年多建成。在当时为全市最高楼层,式样古朴新颖,设施超前方便,迎候远航而来的各国海员。即使现在品评这座40年前的建筑,仍不失风韵。

当时有人提出,这犹如殿堂之地应悬挂有名人圣手的真迹牌匾,方体现其文化档次。于是便请郭老惠题匾额,郭老欣然应允。郭老问港务局局长贾靖伍:"你是港务局的局长,尊姓大名啊?"贾靖伍谦恭地答道:"我是代局长,我叫贾靖伍。

"郭老立即笑道:"从你这大名和你的答话,可见你是个文化人。代之代,重在大权在,不必强调这个代字,局长就是局长。靖伍之名很有雄心大志,靖者统治也,伍乃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天下耳,即指帝王皇上呀。

"贾靖伍赶紧接过话茬儿:"岂敢!岂敢!只是孩童时老师长辈的赐名,不以本人意志为转移,并沿用多年也难改了。"郭老立即解嘲道:"你不必如此较真儿,你姓贾呵,皇上也不是真的,你怕什么。"这一句句幽默调侃,将原来拘谨的气氛化作如同老友重逢聊天般亲切自如了。

郭老一看文房四宝一应俱全,便打着手势要多拿些笔来。他执笔在桌面上戳动,找笔头的弹性感,若有所思地说:"你们想写‘国际海员俱乐部’,我看不妥,那不像匾号,而成为纯粹招牌了,岂不留下历史遗憾。

"贾靖伍同几位领导都恳切说:"您想写啥就写啥,我们都高兴。"郭老沉思片刻,挥笔而就,"海员之家"4个大字跃然纸上,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同声喝彩:"好,真好!

"这时郭老抬头面向大家说:"‘海员之家’,这4个字有3层涵义,一是传统写匾的规范义;二是以实为虚的代称义;三是专用国际海员的亲切情感义。"大家听了这言简意赅的评述,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这时,郭老又自谦道:"你们都说好,其实我自知并非如此。你们看这个‘之’字就没写好,这个‘家’字写得满意就行了。"又是一阵阵开心敬畏的欢声笑语。

匾词写好后,大家毫无走开之意。于是贾靖伍便乘机向郭老另请一幅墨宝。郭老问:"你对文化情趣如此之浓,你有什么大作吗?"贾靖伍答道:"惭愧,惭愧,说什么大作,小作也难启齿。"郭老笑对大家问道:"听说老局长曾作一副喜联传为佳话,是吗?"原来郭老说的是前不久港务局宣传部部长李颜华在而立之年方结良缘,带头晚婚,正当与新娘子田雅玲举办婚礼时,贾靖伍亲笔写一副大红喜联,引发一致好评。

上联是:华灯初上看红颜不负当年投情李;下联是:玲珑玉叶识大雅方知今宵破瓜田。

明眼人一看便知上下联各嵌新人芳名。郭老听后很开心地称赞:"老局长不老,心境俏丽情满怀,此喜联可谓荤素兼备,雅俗共赏,你该当文化局长会比港务局长好。"又一阵阵欢声笑语。

老局长求字心切,一看跑题了,他焦急万分地恳请道:"玩笑到此,还是求您老写幅字是正宗。"郭老毫不介意,但当时未写,以后给写的,是"伍方同庆"4个大字,并提款有"赠靖伍惠存",落款是"癸卯孟秋",署名郭沫若。不言而喻,4个字的内涵多有针对性地应了贾靖伍的心声。

郭老兴致勃勃游览古城山海关时,以他文史专家特有的灵感,触景生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他对拆除钟鼓楼深感惋惜,对荒废"王家大院"更觉遗憾。然而他又坚信不疑地表示:"总有重建钟鼓楼和利用王家大院招财进宝的那一天。"当时谁又能明白他这预言在盛世兴文的大背景下,开发旅游业的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了。钟鼓楼重建得更壮观,王家大院已成为游古城的重要景点。

尤其是郭老对"天下第一关"5字大匾的评论颇有独到之处。他说,这匾的词义、规格和书法都见得天独厚的功力和无愧天下第一的美誉。他特别强调说:"这书法好,好就好在疾书缓韵,气贯长虹,一字独笔不显单调,关字多画而无繁琐之感,足以显示当年中第进士肖显的才华力作。"听了这番入木三分的宏论,立感心明眼亮,即便对书法一窍不通的人,也好像看出那个"一"字和紧挨着的繁体"关"字,灵光熠熠,感人至深。

最后游览"贞女祠",即孟姜女庙。72岁的郭老信步登上那段高台阶,走进庙门便向大家发问:"你们说多少级台阶?""没数过,说不准。"大家答。"共108级。""为什么108级,有什么说头吗?"大家企盼地请教郭老。"这108有两层涵义,一是佛教圣义崇尚偶数108,二是宋代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被官方视为大逆不道的叛贼,要被踏足下。由此推断孟姜女的故事虽千年相传,并列入联合国肯定的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但此建筑是宋代以后所为。"大家听了深感是难得的教益,并请求道:"四大传说是指什么?"郭老这时转向夫人于立群:"劳驾你来回答。"于立群便答道:"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二是这孟姜女,三是白蛇传,四是梁祝的故事。"这时郭老用浓浓的四川乡音说了句"好得,好得!"大家便鼓起掌。于立群对郭老关切地提醒说:"走累了,少说点儿吧。"郭老却道:"人逢开心话自多,听者不烦我愿说。"几分调侃的对话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愉悦难忘。

当走进贞女祠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孟姜女塑像和那"万古流芳"金字大匾。紧接着看塑像两侧的那副金字楹联,上联是: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是: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郭老不假思索地说:"一般,一般。"然而当他看到大殿门外的楹联,却伫立凝望,思索再三,迟迟不愿走开。

大家便乘郭老的游兴抢着说:"您老再给我们讲讲这副联吧。"郭老举手指着那上联,是"海水"开头,连写7个"朝"字再一个"落"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后连写7个"长"字最后是个"消"字,"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郭老连说:"妙,妙,妙!"他夫人故意打趣地插话:"什么庙呀,明明是贞女祠堂圣殿嘛!"郭老哈哈大笑:"你别打岔。"接着先亮明观点,然后又阐述论据,"此联简而简,繁而繁。

简曰,小学文化的人也都能认得;繁曰,大学教授来连读三遍也不一定读得对。"听得人们发自内心地折服了——郭老讲得条理清、层次明,其义深刻而准确,从字面认识这副楹联小

这是70多年前中国现代文坛的一桩"官司",从中可以引发许多思考。

1927年,郭沫若为了加强创造社的实力,扩大文化统一战线队伍,扩大左翼文艺在青年读者中的影响,便很想和鲁迅联合起来,以利于在同一阵营中共同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并已采取了实际的行动。他说:

"我是爱护创造社的,尤其爱护创造社在青年中所发生的影响,因此我想一面加强它,一面也要为它做些掩护的工作。怎样去加强它呢?我在人事上发动李一氓和阳翰笙来参加,同时又通过郑伯奇和蒋光慈的活动,请求鲁迅过来合作。鲁迅那时也由广州回到上海来了,对于我的合作邀请,他是慨然允诺了的……我们从第一步做起,曾经在报章上登过恢复《创造周报》的启事,启事是以鲁迅的名字领衔,我以麦克昂的变名居二,依次是成仿吾、郑伯奇、蒋光慈等……"

关于同创造社结成联合战线一事,鲁迅在广州期间也表示过同样的愿望。

然而,大大出乎鲁迅意料,结果不仅联合未能实现,而且一场论战却开始了……

原来,成仿吾等文学青年,坚决反对恢复《创造周报》,反对同鲁迅合作,他们另创《文化批判》杂志,并联合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人组成的太阳社,共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郭沫若对这些后期创造社成员的做法,不仅妥协迁就,而且参与了推行"左"的文艺路线。

郭沫若流亡日本之前写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内容及其性质与任务作了理论阐述,自觉地把自身的文学活动纳入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他们宣传的理论与口号,深受日本福本和夫的影响,存在着"左"的错误。例如夸大文艺的作用,说文艺可以"组织生活"、"创造生活"和"超越生活";提倡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把浪漫主义文学说成是"反革命的文学"。他们以惟我独革的姿态,声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排斥文艺界的许多同仁,扩大打击面,说"一般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反革命派",提出要"打倒那些小资产阶级的学士和老爷们的文学"的口号,认为对鲁迅、叶圣陶、郁达夫等作家都有进行批判的必要。

郭沫若说,后期创造社批判鲁迅,"批判不仅限于鲁迅一人",而是"文化的整体",这就是说,以郭沫若为主帅的后期创造社的骨干成员,认定鲁迅在文艺界是代表了没落的封建阶级,所以要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郭沫若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中说:"他(指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时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

在这段文字里,郭沫若给鲁迅加上了三个罪名:"封建余孽"、"二重的反革命"、"法西斯"。除郭沫若外,冯乃超也攻击鲁迅"这位老先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他常追怀过去的昔日,悲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果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话。隐遁主义!"……他们把鲁迅描绘成一个没落的、满嘴黄牙的老头子,固守着破旧的城堡,留恋那个已经衰落了的封建社会,流露没落阶级的情绪……

后期创造社这些主要成员更热衷于对鲁迅的人身攻击。除了给鲁迅扣了上述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还攻击鲁迅的籍贯、年龄、态度、气量,说鲁迅的态度"尖酸刻薄"、"冥顽不灵",气量"太窄","表现出‘老头子’的确不行",鲁迅是一个"落伍者"。这些号称"无产阶级文学家"的人不具有论争的能力,却盛气凌人,"左"得出奇。

面对"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鲁迅陷于孤军奋战,虽然他偶尔也骂创造社一伙是"才子 流氓",挖苦郭沫若有"一副‘创造’脸",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他坚持了理性批判的精神。

首先,鲁迅批评了后期创造社这些骨干成员在推行"左"的路线时所表现的惟我独革、飞扬跋扈的恶劣作风和态度。他指出,创造社"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孔,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

其次,鲁迅揭露了这些人"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余,却故意瞒了起来,演戏似的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惟我是无产阶级!’"

再次,鲁迅批评创造社一些人片面夸大了"文艺的旋转乾坤的力量",而且,这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轻视文学技巧,"只挂招牌,不讲货色"。鲁迅后来说:"创造社和太阳社向我进攻的时候,那力量实在单薄,到后来连我都觉得有点无聊。"郭沫若后来也说,与鲁迅的一场论战,创造社"几乎弄得不可收拾"。

学文化都会认得,多么简单。可复杂就复杂在利用汉字中有一字多音多意的特点所组成的楹联,如何读得对就是另一个档次标准了。这里郭老阐述了3层意思:一是大学教授;二是连读3遍;三是不一定读得对的弹性结论,真是玩味无穷。正当大家津津有味地品着这番妙语时,郭老又补充一句更为精彩的话:"即便你读对了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它不止有10种读法。"哇,太惊人了!

据目前文化专家们已研发出的18种不同读法,真为中国对联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叫绝,更为郭沫若大师出口成章的连珠妙语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