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杜鹏 作家杜鹏程笔下的宝成故事

2018-04-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杜鹏程( 1921年 -1991年),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中篇小说 <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 <年青的朋友> <速写集> <杜鹏程小说选> 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的精神面貌.中篇小说 <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建国 50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观音山工棚里的作家"老杜""这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速度是以一分一秒计算的

杜鹏程( 1921年 -1991年),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中篇小说 《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 《年青的朋友》 《速写集》 《杜鹏程小说选》 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的精神面貌。中篇小说 《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建国 50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观音山工棚里的作家"老杜"

"这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速度是以一分一秒计算的。"

杜鹏程为何会把笔墨和目光聚集到宝鸡呢?原宝鸡机务段纪委书记、省作协会员何仲育采访了当年陪同杜鹏程的铁路工作人员胡忠斯,清晰了解了杜鹏程来宝鸡的故事,并写下了《杜鹏程:宝成的儿子讴歌宝成铁路》一文。

何仲育介绍, 1953年,杜鹏程在北京修改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遇到王震将军,王震"鼓动"杜鹏程说,现在不少战士都去修宝成铁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家可以到铁 路工人的队伍里去看看。一段随意的聊天,引发了杜鹏程来宝鸡参加宝成铁路建设的念头。不久,杜鹏程挂职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一个工程处的党 委副书记,主动投身到宝成铁路建设中来。

1956年初的一天,杜鹏程来到宝鸡观音山工地第六工程局宣传部文化科科长胡忠斯这样描述初见杜鹏程的印象:他穿了一件洗得快发白的旧军装,上衣口袋插着两支钢笔,笑盈盈地站着,像极了一个小学老师。

胡忠斯说:"欢迎杜作家来观音山蹲点。"随后准备把杜鹏程的行李搬往招待室。杜鹏程赶紧摆手说:"老胡,别叫我杜作家,我的名字叫杜鹏程,或者叫我老杜好 了。我可不光是来蹲点的,我现在也是一名宝成铁路的建设者,快把我的行李搬到工棚里去,我要和工人们睡大通铺。"工作人员赶忙劝杜鹏程说,睡在工棚里不 行,二三十人挤在一起,连个小板凳都没有,没办法写文章,卫生条件也不好……杜鹏程笑着说,工人能睡,我也能睡。在杜鹏程的坚持下,他的行李被搬到了工棚 里一个靠墙的位置。

在这个工棚里,杜鹏程很快就融入工人的生活中:白天,有的工人思念亲人,就托杜鹏程代笔写信;晚上,杜鹏程从墙角翻出书籍,念一些经典文章给工人们听。时间一长,工人们喜欢上了这位质朴的作家,亲切地喊他"老杜"。

何仲育说,一次,杜鹏程来到观音山下的清姜河畔,看到河槽中坐着许多石匠,日夜敲个不停。原来,工地上砌墙边、砌石拱桥都需要石料,为不影响修路进度,石 料就地取材,所以需要石匠们蹲守在河道里敲凿石料。胡忠斯举例说,秦岭有条河叫深沙河,河上要修一座长 175.5米的六孔石拱桥,光石料就要用 3万多块,石料要备整整半年。杜鹏程追问,从哪找来那么多石匠?胡忠斯答,石匠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杜鹏程看着眼前勤劳忙碌的石匠们,听着叮叮当当的敲凿 声,深受感动,写道:"深夜里,你站在秦岭高峰上……远处,不断传来巨大而深远的号子声。大风雪裹着这社会主义的进军声,响彻在祖国的夜空。""这里,社 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速度是以一分一秒来计算的。"

打动杜鹏程的筑路人故事

"会写诗的朋友们,来歌颂劳动人民的双手吧。这许许多多的手上写着我们祖国的全部历史!"

在宝鸡的这段时间里,无数个夜晚,杜鹏程在工棚昏暗的灯光下,把笔记本放在膝头,伴着筑路人的鼾声,写下了一位位朴素勤劳的筑路人的故事。

何仲育在采访胡忠斯时听到几个故事。一次,在观音山石场,杜鹏程和一位山东石匠聊天,石匠说自己来石场已经一年多了,敲了多少石料记不清,只记得磨坏了3 个锤把,现在手里握的锤把是第 4个。杜鹏程接过石匠的铁锤细细端详,发现锤把上留下了五个深深的手指印。杜鹏程对这位石匠说:"战争年月里,山东人用独轮车支援抗战前线,现在,山东人 用铁锤支援铁路建设,有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宝成铁路一定能早日通车。"

还有一次,在秦岭山上一个施工隧道里,杜鹏程与筑路模范郭金升握手时,发现郭金升的手心、手指有许多小黑点。杜鹏程追问下才得知,郭金升在朝鲜战场上拆卸 定时炸弹时,一不小心,引信在手中爆炸,铁屑飞进了肉里,时间一长,变成了小黑点。这样的一双手,仍然坚持在铁路工地上拿着铁锤修铁路。郭金升说:"一握 铁锤,铁屑扎得肉疼。不过,我习惯了,能忍住,可以修路。"听完这句话,杜鹏程眼里闪烁着泪花,紧握住郭升金的双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当晚,杜鹏程写下 了这样的句子:"会写诗的朋友们,来歌颂劳动人民的双手吧。这许许多多的手上写着我们祖国的全部历史!"

创作 《夜走灵官峡》 的始末

"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

《夜走灵官峡》也是杜鹏程在宝成铁路修建工地上,经实地采访写成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杜鹏程来到一个工棚里,偶遇工人的两个孩子,目睹、感受到了筑路人的艰辛劳动。

杜鹏程文中的灵官峡,位于陕甘交界处,地势险峻,山高林密。 1981年 3月,杜鹏程与夫人张文彬去往甘肃徽县时,再次来到灵官峡,当时,徽县杜发恭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陪同杜鹏程重走灵官峡。杜发恭问及《夜走灵官峡》的创作过 程,杜鹏程说,文章发表于 1958年成都,但构思是 4年前在宝鸡凤县灵官峡采访时形成的。当年从秦岭到达凤县后,杜鹏程在凤县工棚里住了 5天,黄牛铺、七里坪等工地都跑遍了。一夜,他走到灵官峡工地处,被小孩稚嫩简单的话语打动,抬眼望去,灵官峡两侧皆是悬崖峭壁,加上雨雪交加的天气,条 件十分恶劣。但工人们依然在工地上坚守岗位,修建铁路,有的人打炮眼、有的人指挥交通、有的人拉送材料。杜鹏程被这一幕劳动场面所打动,写下了《夜走灵官 峡》一文。

如今,灵官峡景区石崖上雕有汉白玉浮雕《夜走灵官峡》全文,文章下方雕满了工人们修建铁路的劳动情景,游人可顺着杜鹏程先生的文章,缅怀英勇无畏的宝成铁路筑路人。

杜鹏程与宝成铁路的情谊

"长桥飞渡连天堑,铁龙疾驰贯秦巅。筑路健儿今安在,青峰着意记英雄。"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杜鹏程朴实的文风正得益于他扎扎实实的基层采访工作,在他日后的许多诗歌、散文、小说中,都可以找到许多修建宝成铁路时的故事,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中就选取了一个宝成铁路修建的真事。

1956年 7月,本来计划由第六工程局修建的宝鸡至徽县黄沙河段线路,与第二工程局负责修建的黄沙河至成都段线路会合、接轨。不料, 6月初下起了暴雨,嘉陵江暴涨,许多建起的桥梁被冲毁,工人通行的便桥也被冲毁,困在河对岸的工人们三天三夜没有铺盖和粮食,大家干着急没办法。这时,一 位年轻、水性好的工人腰上拴好绳索,纵身跳进了咆哮的嘉陵江里,一个多小时后,这名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游到了对岸,在江面上拉起了一根铁丝,凭借这根铁丝, 食物一点一点地运输到了对岸,数千名工人得救了。

杜鹏程亲历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被这些可爱可敬的工人们所感动,记录下了这段暖人心扉的故事。杜发恭对记者说,20多年后,杜鹏程再次来到当年宝成铁路的 修建工地,难以抑制内心火热的感情,在凤县灵官峡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筑路健儿今安在,青峰着意记英雄。"记者 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