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加林失踪真正原因 彭加木失踪的真实原因揭晓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彭加木再次抵达罗布泊地区,并直接深入到罗布泊湖区,但是,他"迟到"了,时间晚了十几年,此刻,罗布"泊"已滴水全无,还原成为一个古老的洼地.外界第一次获悉罗布泊--仅排列在青海湖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是判读美国地球资源卫星从太空拍回的相片得出的结论,那是1972年的事.1959年,新疆综合考察队进入湖中时,平均湖水只有25公分深,但这并没引起人们过分关注,因为在大约八九十年前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来此时,湖水平均也只有不到半米深.1959年

12月,彭加木再次抵达罗布泊地区,并直接深入到罗布泊湖区,但是,他“迟到”了,时间晚了十几年,此刻,罗布“泊”已滴水全无,还原成为一个古老的洼地。外界第一次获悉罗布泊——仅排列在青海湖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是判读美国地球资源卫星从太空拍回的相片得出的结论,那是1972年的事。

1959年,新疆综合考察队进入湖中时,平均湖水只有25公分深,但这并没引起人们过分关注,因为在大约八九十年前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来此时,湖水平均也只有不到半米深。

1959年的入湖,队员们曾遇到一人多长的大鱼在浅水中挣扎,他们也许会感到奇怪:如此之浅的湖水,怎么能繁育出如此之巨的大鱼呢?罗布泊里鱼体之巨,是早有记载的。

清代方志中甚至有此一说:每年春天,罗布泊中之鱼便上岸化成鹿,而鹿到秋天又滚入湖里再成为大鱼。而且我在20世纪80年代在罗布人之中作考察时,曾亲耳听罗布老人口述过这个传说。这种水陆幻化如此之便当,也许正是水域日浅,而且鱼已无法悠游自在地生活于湖中(只好上岸变为更迅捷之鹿)的折射。

也是罗布泊植被日渐稀疏,水域日渐干缩,野生动物已经无处藏身的折射。到彭加木1979年冬来古湖畔时,不但无水无鱼,奇怪的是连鱼骨也没见到什么较大些的。

据报道1979年的罗布泊考察是彭加木组织和倡导的,这次,他们还到达了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古城,关于这座名城,已经有近半个世纪无人正式探访了。此前,也许徒步来此的陈宗器是最后一位不速之客。历史就这样接续起来,从1934年到1979年,45年光阴弹指而过——自张骞出使,2000多年的时光不也如白驹过隙吗?

彭加木失踪

1980年5月,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离开乌鲁木齐抵达罗布泊。5月9日,考察队正式开始工作。这次考察工作前后分为三个段落:1980年5~7月,1980年11~12月,1981年5~6月。然而就在第一个段落结束后,回到乌鲁木齐的人员中就没有他们的队长彭加木了。

正如我们在前面介绍的,他于6月17日失踪。“失踪”与去世相比,是个让人多少还抱有希望的字眼,也是个含有诱惑力的提法,因为它给想象、意外留下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在一些人(包括我自己)心目中,彭加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那个年代,能从癌的手下生还,还不算奇迹吗?

纵贯罗布泊湖盆

这次彭加木本是计划作一个大胆的探险:湖水不是干了吗?那好,我们就来个纵贯罗布泊湖盆的考察。这无疑是足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创举。对于认识罗布泊、考察罗布泊地区,的确是没有比这再好、再有吸引力的计划了。

据报告文学《生命》(作者即发出那则彭加木失踪电讯的新华社记者赵全章)所载,在考察队里彭加木是“全副武装”的:头戴一顶褪色的灰便帽,脚穿一双高腰翻毛皮鞋。下身是条藏青色锦纶裤子。上身是灰色外套,外罩一件旧的浅蓝色工作服,两肩交叉背着两架相机,一架是国产的“海鸥”,一架是苏联产的。

皮带上挂着匕首,手拿一把地质锤。另外,身上随时背着盛两公斤水的军用行军壶。不久前,几个瑞典学者来我家作客,他们刚到塔里木考察归来,每人穿一件“现乎”得不得了的水红夹克,那是为了“掉队”时好寻找。——彭加木没有“失踪”的思想准备,他一身灰色,极不显眼,尽管他对罗布泊地区的恶劣条件想得比其他人多!

彭加木一行勉力前行,来到库木库都克——沙井,希望在这著名的、拯救过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准备不充分的旅人的古井,得到饮水的补充。但他们抵达时,只见到一个倒梯形的深十余米的大坑,塔里木不少半沙漠的穷乡僻壤的井,都是这个样子,我在大河沿——通古孜巴斯特、塔瓦库勒就亲自从中打过水。

但这个井却是干的,只有深坑,没有水。是的,应该有这种思想准备,烟波浩渺、冬夏不增减的罗布泊都干得底朝天,这个小小的井泉“沙井”为什么不会把名字分解成两半呢?在前往喀喇墩古城途中,我在克里雅河下游沙漠的一段干河岸上,见到过一具白骨,那是一个颓然倒地的古代行人,见到“他”,我黯然神伤,我心中认定,他准是以为河堤下有水,才鼓足最后一丝力气来到河岸。

但“河流”已经滴水全无的事实击垮了他,夺走了他最后一点信心,当然,也就夺走了他的生命。寄以极大希望的库木库都克没有水,这肯定使彭加木这样个性坚强的人产生了超载的心理负荷!虽然已向总部求援,彭加木仍然留下一个便条,写上:

我往东去找水井

然后,独自担负起重压,离开无水只有沙的沙井。

彭加木的失踪,很快成为新闻热点。报上登过要求参加寻找的群众来信,我记得最真诚感人的一封,是一个在疏勒河下游作过勘测的地质队员的信。我也写了信,寄给报社,要求参加寻找,当然,没有任何回音。是在4年之后,我才和彭加木“并肩”站在米兰古城边的高坡上的。

彭加木失踪的联想

1984年夏天,我来到且末、若羌。在铁干里克(即兵团35团场)我去寻访塔里木河最后一段河床。由于大意,由于完全不懂什么叫大漠,没有带饮用水就进入了荒漠沙海,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绝望,什么力量能战胜自己。等回到出发地点铁干里克,我一下子就想到彭加木,也是这时才真正理解这个一时人杰了。

就彭加木而言,其实仍然是由于对罗布泊情况估计不足,出去找水而失事。目前我们弄不明白的很多曲折,将来自会有解答。

猜测,也是一种赌博!我又想到这样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