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还是作秀?《私信》掀起中国微电影界新浪潮

2019-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10月27日,<微博有鬼之私信>在酷6网上线不到三天,点击量突破460万. 某天,当我们的后人在提到中国微电影史时,<微博有鬼>之

2011年10月27日,《微博有鬼之私信》在酷6网上线不到三天,点击量突破460万。

某天,当我们的后人在提到中国微电影史时,《微博有鬼》之《私信》想必是一部不可回避的作品。这部微电影以视听语言上的天马行空和内容解读上的多变多义,与80后、90后为主体的观影群体形成了心灵气质上的高度契合。

《私信》讲述了一个都市浮尘之下难见人性光芒的故事。影片不失时机地提示观众在女主角颓废灰暗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被爱情奴役的心。人性的扭曲也许并不仅仅归于个人,而应当归于我们这个社会。

《微博有鬼》之《私信》打破了之前影视市场观众类聚的不足,是一部划分观众代沟的标志性作品。当下,打着“专供80后”、“专供都市女性”、“专供都市人群”旗号的电影不在少数,但真正能获得观众认可的却并不多。《微博有鬼》之《私信》却走出了新的天地。喜欢看这部作品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80、90后。他们为了这样一部对他们父辈来说不啻于一场不知所云的梦呓的电影而欢呼雀跃。毫无疑问,《微博有鬼》之《私信》是属于都市年轻人的。社会现实的更迭和人际关系的巨变已经让穿梭于都市中的年轻人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与自己长辈们的视角来观察和判断自己身边的一切。他们有着不同于父辈的喜怒哀乐,有着不同于过去任何一代人的自我价值判断。所以说《微博有鬼》之《私信》的出现更像是一次都市青年释放压力的大狂欢,微博上的男男女女为这部影片激动不已,因为他们在女主角的穿越和闪回中分明看见的就是自己龌龊的秘密。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微博有鬼》之《私信》的一个突出特点,为了达到动画原片般的视觉效果,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CG特效,看得出导演金赫和特效团队为此做出的巨大努力,并交出了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但是,影片中独特的镜头语言也传递了一个引发争议的信号,即导演很有可能因为过度看重视觉效果而造成影片的叙事环节混乱。很多导演力图将故事解释得与众不同,最后却变得面貌全非、不知所云,这常常是新锐影片最致命的一个短板,毕竟让观众去接受一个连主创者自己可能都没有想清楚的故事是相当痛苦的观影经历。但在《私信》中,导演成功地将故事主线通过华彩段落的闪回进行了清晰的解构,影片也正是在镜头与叙事之间的纠结中显得无比精彩。

当然《微博有鬼之私信》的意义绝非镜头效果和CG特效那么简单,事实上这部影片的出现展现了中国电影人投身网络的“新浪潮”。网络电影的出现,其实也就表明在当下这个时代,一股网络“新浪潮”的力量在暗自涌动,迫切希望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与当下那些亦步亦趋,粗略模仿好莱坞制作方式,批量生产的所谓国产大片不同,《微博有鬼》之《私信》植根于原创的网络文化土壤之上,不仅故事情节与时下兴起的“微博”息息相关,而且讲故事的手法也迥异于当下的主流电影。对于原创力严重不足的中国电影来说,特立独行的勇气显得弥足珍贵。事实上,从今年的电影电视作品表现来看,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原创宝库。某种意义上讲,《微博有鬼》之《私信》跟《步步惊心》、《倾世皇妃》这些电视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可以指责它们的艺术质量,质疑它们离经叛道,甚至有违社会审美,但你不能否认它们极强的原创性。

彭浩翔曾经提到过:“法国‘新浪潮’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们可以没有大投资,没有大明星,但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声音。”而《微博有鬼》之《私信》的出现其实也是当下的新锐电影人摆脱体制、资本和传统电影文化的束缚所发出的自己的声音。它虽然还存在着不足,但考虑到国内还从未出现过如此贴近网络时代、近游戏化表达方式的作品,

《私信》不啻为一次可贵而大胆的尝试。

《微博有鬼》之《私信》是突破还是作秀?相信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不能否认,正如当年法国电影掀起的“新浪潮”一般,《私信》已经挑战了传统,带来了颠覆。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成败与否,这部影片在创新精神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