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讲座 秦亚青、王正毅、王逸舟主讲国关院学术讲座
2008年6月20和21日,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分别举行了国际关系学术讲座之十六、十七和十八,这是三场重量级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大师级学者。他们分别是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秦亚青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系主任王正毅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三场讲座均吸引了国关院以及复旦等高校的众多师生参加。
6月20日上午10点,秦亚青教授在科研楼604会议室作了“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以规范研究为例”的重要学术报告。我校副校长张曙光教授对秦教授光临上外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秦教授的学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报告会由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苏长和教授主持。
秦亚青教授的讲座围绕着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展开。秦教授认为,虽然我国的国际关系学科规模发展快,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创新研究的成果少,质量低。创新包括原创性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原有的西方理论框架两种类型,这些工作我国国际关系学界做得还远远不够。
秦教授指出了研究设计中的两个误区,他认为文献梳理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旁征博引并非越磅礴越好;方法越复杂、越尖端越好也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误区。思想才是创新的灵魂,有思想的文献梳理才有意义,技术是为思想服务的,好的思想加上工巧的设计就可以做到理论创新。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秦教授以著名的《国际组织》杂志最近几年关注的一个研究问题:规范是如何传播的,以费丽莫(Feinnemore)、阿查亚(Achaya)、切克尔(Checkel)和江忆恩(Iain Johnston)对关于这个解释的文章为案例,明晰地说明了如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和理论创新:考察已有理论是否符合现实、有针对性地对重要理论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以及经验事实检验。
秦教授的总结认为思想最重要,最难;思想一定要体系化,这是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而非火花效应;在常规科学时代,地域文化经验往往是验证理论与事实不符的突破口;中国的经验现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们的理论化程度太低。秦教授呼唤一个交互格义时代的到来。最后,秦教授对于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的提问做了精彩圆满的答疑。
6月20日下午2点30分,王正毅教授在科研楼604会议室作了“世界体系与中国”的精彩学术报告。王正毅教授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学科建设的重要开拓者,也是“世界体系论”提出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学生,是中国学者中研究世界体系论的权威之一。
在讲座中,王正毅教授倾其20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心得,引领听众沿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脉络来观察“世界体系与‘国家的兴衰’”这个重要的学术关注点。通过梳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体系的演变,王教授特别强调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特别是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就世界体系的角度而言,中国是以资本运行为主导的世界中的中国,因此倾向于中国的国际化而非中国同世界接轨的说法。
就世界体系与东亚的关系而言,王教授提出:历史上东亚朝贡体系建立的动力是以朝贡之名行贸易之实,朝贡这个概念决定了中国没有实行霸权;日本通过三次学习的机遇,即10世纪的唐朝中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取得了不断发展,值得中国学习。
研究的重心最终落在世界体系与中国转型上。
在这一部分,王教授谈到了中国转型的主要表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城市化的工业社会转型、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从一个非WTO国家向WTO国家转型。中国转型面临的三种国内约束是:央地关系(制度层面)、政企关系(企业层面)以及富裕-贫穷的关系(社会层面)。
外国直接投资(FDI)、海外华人商业网络和国际工业生产周期对中国转型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转型时期的对外经济政策面对这个几个挑战:应对美国(霸权)、全球化(WTO)和区域化(东亚地区)。
王教授讲座的结论是世界体系是国家兴衰的背景,顺利转型是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市场经济),双边与多边的平衡是中国的战略(中国-美国、亚洲区域化)。王教授富有激情的演讲深深感染了在座师生,互动阶段的答问热烈而富有成效。
6月21日晚7点30分,王逸舟研究员在科研楼604作了“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新趋势、新挑战”的极具启示意义的学术讲座,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苏长和教授主持了报告会。苏教授对于王逸舟研究员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对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开拓性贡献给予了极高评价。
王逸舟研究员首先简要地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应该对近30年来的中国外交进行总结和评估,以找到对今后的中国外交的借鉴之处。
王逸舟研究员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出社会多层化、利益多元化等特点,而中国外交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外交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三点:外交对象的变化、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外交理念的变化。
王逸舟研究员接下来分析了中国外交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改进方向。首先,中国外交要学会面对政治、经济世界之外的社会世界;其次,中国要学会提供公共产品,中国要善于、勇于、乐于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做的工作;最后,中国要学会恰当地看待、应对美国霸权。
总之,王逸舟研究员认为,新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但中国外交变革应该遵循渐进性的原则。王逸舟研究员的讲座具有很大启示意义,这一点也体现在他随后对于师生的答疑解惑中。
三位声蜚学海的教授莅临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并做重要学术报告,对于我校上海市重点学科国际关系学科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我校的国际关系学科一定能够在不间断的高水平、高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不断发展进步,为我校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建设,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