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邓奉 【邓禹平】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词作者邓禹平悲凄的绝世之恋
青年邓禹平 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香港的歌唱家奚秀兰女士演唱了当时称之为台湾高山族民歌的《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啊,啊,啊,唉,唉,唉。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悠扬的旋律,壮美的意境,让这首歌很快地唱遍了大江南北,华夏大地,久唱不衰.谁曾料到,在这美妙的歌声的背后,却隐藏着半个世纪令人肝肠寸断的悲凄的爱情故事.
这首《阿里山的姑娘》(也叫《高山青》)歌曲其实并不是台湾高山族民歌,而是一首创作歌曲。歌曲的词作者是邓禹平,曲作者是张彻,电影导演,浙江清田人。
邓禹平是四川三台县人,父亲原是川军刘湘集团的团长,母亲是豪门千斤小姐,喜爱音乐,擅长乐器。邓禹平从小最喜爱的玩具就是妈妈的二胡、古筝、月琴。由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好在禹平勤奋好学,在三台中学读书时,品学兼优,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优异。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在一次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学生游行的讲演活动中,邂逅了喜爱文学、音乐的学妹白玫,白玫是三台县城米店老板白来运之女。
1944年,不满二十岁的邓禹平考入抗战流亡内迁成都的郫县省立艺专,又考入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白玫为了能与邓禹平在一起,考入了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二人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流连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亲蜜于花前月下,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互的爱慕让他们私定了终身。
白玫在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学习。一日,有人捎信说母有病,让白玫回家看望。当她赶回家后才知父母把她许配给省城官宦人家的刘公子,她坚决不从,被父亲看管于家中,不许出门。在即将成婚的夜晚,在家里佣人吴妈的帮助下,跳窗逃跑。
从家里逃出后,白玫前往重庆。三台距重庆有三四百里之遥,更有高山大河阻隔。四十年代的交通可相而知,很不便利,路途中钱物被盗,只能走走停停,拔山涉水,历尽艰辛。这时,邓禹平所在制片厂要赴上海拍片,他心急地等着白玫的到来。等到白玫赶到重庆时,邓禹平已随制片厂赴上海了。
1948年上海国泰电影公司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由张彻、张英联合导演,重庆人张茜茜饰演女主角,邓禹平饰演一个小角色。电影插曲《阿里山的姑娘》、《椰树情歌》由邓禹平作词,张彻作曲,张茜茜演唱。
邓禹平在上海的这段日子里,他与白玫只能鸿雁传书,互诉衷肠。白玫在重庆祈盼能与心上人早日团聚。心急如焚的她决定买船票赴上海找禹平,正在这时,她接到了邓禹平的来信说电影厂要到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的外景。他们又一次失去了相聚的机会。
剧组到台湾不久,未等外景拍完,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隆隆炮声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二人天各一方。
白玫回到了家乡三台县,在一所学校教书,这期间曾有同校教师向她求婚,她一一回绝,她的心只在邓禹平身上,她等待着邓禹平的归来!
邓禹平从未去过阿里山,创作《阿里山的姑娘》时,他想到了远在家乡的白玫,想起了他与白玫曾徜徉其间的青山绿水。家乡那秀丽的山水让他写出了“高山青,涧水蓝”,而家乡的人则让他联想到了“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可以说这首歌是献给他的恋人白玫和家乡的一曲思念之歌。
电影《阿里山风云》于1950年上映,主题歌《阿里山的姑娘》一炮走红。然而此时的邓禹平却疯狂地思念着家乡,思念着家乡的恋人白玫。这时的他唯有诗歌能帮助他缓解内心的痛苦。那一首首文字优美,意蕴丰富,承载着他炙烈深情的诗歌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不少作品被谱成曲,制成唱片流行于海内外。
邓禹平的文采赢得了将军之女柳叶小姐的芳心。柳叶疯狂地爱着邓禹平,邓禹平从一开始就给柳叶讲了他和白玫的爱恋,并表示不会再爱上别人。柳叶却不管不顾,依然我行我素。柳叶通过关系把邓禹平介绍到蒋经国的青年救国团工作。
这期间何应钦要到欧州考察文化,需要文人装点门面,看上了邓禹平。从欧州回来后,因蒋经国和何应钦不合而辞退了邓禹平。此后,邓禹平以诗画为生。他主编过《绿艺世界》,《作品》,《中央影剧》等刊物。出版过诗集《蓝色小液曲》,《我的思念》等42首诗被谱成歌曲。
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为其出版歌曲集《邓禹平之歌》。1981年邓禹平获得了台湾诗歌最高奖--“金鼎奖”。他还曾获得第一届台湾文艺总冠军,诗词荣誉奖,作词大赛首奖等。
邓禹平与林海音上世纪60年代邓禹平在忘年交朋友钟光荣的帮助下,在台北举办了个人画展。在画展上邓禹平结识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观看画展时,林海音被一幅长发少女的侧面画所吸引。邓禹平向林海音讲述了他和白玫的生死之恋,而画中少女正是他的初恋女友白玫。林海音被邓禹平和白玫的故事感动了。
文艺文化上的成就并没有改变邓禹平生活上的窘困状态。有段时间,他都寄居在首唱《阿里山的姑娘》的歌手张茜茜家里。柳叶女士依旧多方帮助他,在他有病时常去看望并给以资助。
1983年邓禹平中风住在台北空军医院,林海音,和钟光荣等朋友常去看望帮助。一天林女士又到医院看望他,问邓禹平有啥需要帮忙的事,邓禹平思索良久说:“我和白玫相隔四十多年,恨今生不能相逢,在这几十年里,我为她写下了数百首诗,却无法去让他看到。我只有一个愿望,在我临死之前,能将这些诗结集出版。......”
林海音女士主办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为了让邓禹平的最后一本诗集更能表现他和白玫绵延办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悲歌,她联系了席慕容和画家楚戈,请他们来为诗集作画,林海音陪同席慕容,楚歌来到邓禹平的病床前看望并商议了出版诗集的事。
席慕容和楚歌为诗集作了二十几幅精美的插图,林海音还请台湾著名新闻人物黄贝浪女士为为诗集作序。1984年邓禹平的诗集《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出版,先后被重印十次,成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这年,邓禹平彻底中风瘫痪,可他在病榻上还创作了诗歌《我的思念》和剧本《大陆之恋》,仍念念不忘回归大陆家乡。
1984年底,身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罗忠镕前往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回国前在当地华人为其举办的欢送晚会上,歌手演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在看节目单时才发现这首歌的歌词的作者竟是自己的同学邓禹平。罗忠镕通过林海音女士了解了在台湾的邓禹平的状况。
之后,罗忠镕又回故乡三台县连系上了白玫。历经许多坎坷的白玫以教书为生,一直等着邓禹平终身未嫁。得知邓禹平在台湾处于弥留之际,白玫默默地坐在钢琴前,含泪弹唱了《阿里山的姑娘》并录入磁带,请罗忠镕转交邓禹平,捎去她一生的爱恋。
罗忠镕把带着白玫歌声的磁带通过林海音女士带到了邓禹平的病床前。邓禹平听到思念一生的爱人白玫的歌声,泪如雨下,身在病床上的邓禹平感觉白玫仿佛就在身边,而自己也好像回到了故乡。
1985年12月21日邓禹平在台北空军医院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思念邓禹平的白玫在家乡他们曾经常结伴而去的山里,给邓禹平修了衣冠冢,她常常在此诉说对禹平的无尽的思念。
1986年春节后白玫收到了罗忠镕寄来的邓禹平的诗集,诗集的封面是一个少女的工笔画。白玫翻看着诗集,在一篇《爱的思念》前停下来,泪如雨下,她含泪朗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