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剧热发出提醒:我们离精品剧还差几步?

2019-07-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季度的荧屏,牵动观众情肠的.镌刻进社会发展年轮的,是提纯了生活的好剧.在具有风向标价值的几场业界峰会上,被反复聚焦或提前预定热度的,也都是宣示了要呈现时代风貌

一季度的荧屏,牵动观众情肠的、镌刻进社会发展年轮的,是提纯了生活的好剧。在具有风向标价值的几场业界峰会上,被反复聚焦或提前预定热度的,也都是宣示了要呈现时代风貌的现实题材作品。

数据证明,2018年生产的国产剧中,现实题材占比超过了63%。且趋势显示这个数字仍在稳步增长。“现实题材热”已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脉主流。

现实题材升涨,当然是好事。但另一个数据也发来了警示:2018年播出的新剧中,收视率不足0.5的超过八成,仍有太多作品无法满足观众对看好剧、看精品的需求,而国产剧产能过剩与同质化创作的矛盾也依然没有解决。供需两端的不满足,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电视剧现实题材多,但精品太少。如今新一轮热潮中,创作者们太有必要进行一番冷思考——现实题材剧创作的黄金期,我们离精品剧还差几步?

电视剧创作为谁而作,为谁立言?为了人民。国产剧要以精品奉献人民,“去伪”是当务之急。

目前一些作品中,存在着部分情节和人物设定与现实生活贴近不紧密、烟火气欠缺的现象,导致人物、情感、逻辑都难以触碰人心。这些天,两部新开播的都市剧陷入了同一个窠臼:浮夸。前者一开篇就是房地产商战,剧中的生活和办公场景都豪华得超出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后者看似关注珠宝设计的新兴行当,但设计与职场只是陪衬,豪门恩怨才是故事的内核。这些剧虽有现实的衣着和人物设计,但本质仍是脱离现实的偶像剧。另一部描绘当代人生活的都市剧,也陷在“平民女孩遇到白马王子”的悬浮想象中。因为缺乏生活、远离人民,“伪现实”败坏了生活的质感,也由此被观众抛弃。

电视剧该承载怎样的内容?“时代说书人”这个比喻异常生动:国产剧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但有些剧作局限于故事发生的小背景、杯水风波,对时代大背景的呈现有些模糊。当剧作不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叙事的脉络,在历史感、时代进程感缺失的前提下,剧中人物动机不明,精神力量便无法彰显。例如某部反映改革背景下创业的剧集,如果整体平移年代,除了服装道具上的差别,在情节上并不存在违和感。类似的剧集错将北京奥运等具有时间提示作用的大事记当作“时代解决方案”,仿佛贴上标签,剧情就能带观众穿过时光、回望2008年。真正书写一时一地的时代故事,应当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即假设剧中背景设定为2000年的上海,那么转换到2010年的深圳,故事就无法成立。深挖时代前行的逻辑,从土地的褶皱里发掘独特之美,精品剧当有如是追求。

创作的初心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所有创作者不断回首、不断自省的命题。

近年来,我们正陆续迎来重要的时间节点。以作品“献礼”我们国家和人民取得的重要成就,既是观众的需求,也是创作端的渴望。但目前有个别贴着献礼标签的剧集,主题、立意、手法看来看去好像照镜子,都似曾相识。还有的剧集,单看大纲还算精彩,展开全剧,却因没有细节而致人物干瘪、故事干枯,进而主题干涩。

值得注意的是,“献礼”不是方法论,也不是生硬地喊口号,更不是“时也势也”的投机主义。献礼剧的本质依旧是剧、是故事,用故事打动人心才是有效的献礼。精品的献礼剧,首先就得问一问创作的本心。

聚焦现实,讴歌时代,关注社会变迁,书写人间冷暖,这些是中国电视剧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因新思想而带来的历史性变革,一系列因新发展理念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电视剧创作生产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与此同时,这两年一些现实题材剧集的火热也证明,观众对反映真实生活的精品剧始终怀抱期待。

时代和观众已为创作者合力推开了现实题材黄金期的大门,中国优秀文艺的传统也早已确证了创作的真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有着追求精品决心的创作者,应当走出小我、走出书斋,到生活中、到百姓中去寻找灵感;也要提高讲故事的技法,用血肉丰满的人物和细节去吸引观众、影响观众、治愈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