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敏儿童医院 体验儿童医院麻醉科大夫:我为儿童全麻手术保驾护航

2018-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换下自己的外套,穿上绿色手术衣,戴上蓝色帽子.口罩.穿上消毒过的拖鞋,走进手术室--这一切对于从没进过手术室的普通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记者在来儿童医院的路上脑子里不停的幻想着自己走进手术室里的感觉,但等这一刻真的来临时那种兴奋感却很快消失在忙碌的体验中.接待记者一行体验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张建敏主任."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是业内人士一致认可的名言.这句话放在儿童麻醉上尤为正确,因为儿童手术通常是全麻,儿童麻醉医生肩上的使命不轻呀."刚一见面,张建敏的这番话

换下自己的外套,穿上绿色手术衣,戴上蓝色帽子、口罩、穿上消毒过的拖鞋,走进手术室……这一切对于从没进过手术室的普通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记者在来儿童医院的路上脑子里不停的幻想着自己走进手术室里的感觉,但等这一刻真的来临时那种兴奋感却很快消失在忙碌的体验中。

接待记者一行体验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麻醉科张建敏主任。“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是业内人士一致认可的名言。这句话放在儿童麻醉上尤为正确,因为儿童手术通常是全麻,儿童麻醉医生肩上的使命不轻呀。”刚一见面,张建敏的这番话让记者感到今天的体验一定不轻松。

走进手术室之前,对于记者来说麻醉师只需要在手术前给病人打一针就可以了。然而走进手术室后,这种观念被完全颠覆了。“从术前评估,到手术中后手术后的全程都只有麻醉科医生陪护,这一切只为了失去防范意识的患儿都能苏醒过来健康生活下去。”走进手术室前张建敏给记者好好上了一课。

“你看,这一沓病历都是麻醉科医生在手术前需要仔细阅读的。事实上,合理麻醉难度很大,尤其是儿科麻醉,技术要求更高。因为孩子的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偿功能不及成人,所以更容易出现麻醉意外。可以说,麻醉技术是给孩子做手术的重点,但也是令医生头疼的难点。

”张建敏带着记者走进一场正在进行的手术,只见无影灯下,外科大夫手拿手术刀正在工作,而一旁的麻醉科大夫一点也不轻松,眼睛时刻盯着麻醉机上的数据,不时还要看看孩子现在的状态如何。

“这是一台小儿疝气手术,属于日间小手术。对于麻醉科医生来说却也丝毫不能马虎,如何保证术后孩子马上苏醒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孩子是否有其他手术禁忌症需要麻醉大夫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说有的孩子有先心病并没有查出,这样的孩子手术过程中就很有可能会遇到危险。这需要麻醉大夫在术前仔细进行评估。”张建敏如是说。

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待病人苏醒后,跟病人沟通,确保病人没有麻醉并发症,这是一位麻醉科大夫需要做的工作。但这一切对于儿童麻醉科大夫来说却还远远不够,因为儿童手术的特殊性,通常患儿都是需要全身麻醉。

“静脉注射一针镇静药仅仅只是全麻过程的开始,全身麻醉除了需要镇静催眠,还要复合镇痛药,肌松药共同作用,远非’打一针’那么简单。”张建敏说着带着记者走进一间刚刚开始的手术。躺在手术床上的孩子大约3岁左右,或许是第一次来到陌生环境有些害怕,推进来后这个孩子一直在哭闹,护士告诉记者孩子因为气道内长了异物,需要做手术。

“这个手术插管将非常困难。”张建敏皱了皱眉头,她低头跟当班的麻醉科大夫交代着手术麻醉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科人手非常紧张,这位大夫是外院过来轮转的,来我们这里就必须要独挡一面。”张建敏不放心这场手术,她在一边认真的看着。

孩子在带上有麻醉药物的面罩后渐渐睡了过去,平静下来后手术立即开始。大约20分钟后,手术进入了尾声,张建敏看看孩子和麻醉机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她嘱咐麻醉医生一会手术结束后一定要到苏醒室看着孩子醒过来。“麻醉后的苏醒是麻醉大夫最后一道关,过了这一关,麻醉大夫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10点半刚过,记者和张建敏路过医生休息室时就闻到了饭菜的香气。“这么早就吃午饭?”看着记者露出不解的目光。张建敏告诉记者,由于手术室里每台手术时间不同,这里的大夫呵护士谁也不会定点吃饭。“谁下了台,就过来凑合吃一口。”

张建敏告诉记者,儿童医院一年的手术量大约是2万多台,每天平均为100多台手术,而全部麻醉大夫只有23人,每位麻醉大夫一天平均要做10到20台手术。“每天上午8点进手术室,晚上9点离开手术室是常有的事。应对各种突发抢救事件和急症手术,值班时连续奋战一天一夜的事并不新鲜。我的家人说,你都长在医院了,家里从来见不着个人影……”

19点48分,张建敏再次进入手术室,注射、插管、监测、停药、拔管,安慰患者…… 晚上9点多,当最后一名病人平安离开手术室,张建敏也终于能享受下班后的放松,这一天她辅助完成了17台手术的麻醉工作。